听到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几名大臣脸上都显出抑制不住的惊愕。不过,很快几个人就都反应了过来,尤其是孙承宗与袁可立两人,眼中都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孙承宗躬身说道:“陛下,臣多年领兵,曾见识过诸多武将。在这些武将们中,有不少人虽然勇敢善战却粗鄙不文,贪饷滥杀。臣观之是既爱又恨。如果在这天策府中能保留其果勇去除其顽劣,则善莫大焉。如此,我大明边疆又何愁不稳。陛下此举英明之至。”
“陛下。”袁可立接着说道:“兵家典籍虽多,但要将这些典籍中的记载同实际征战结合在一起确是极难。以前这些实际的经验,都是要在刀光血影的战场中用命去体会。除了那些将门世家,大多数参加武举的普通士子军将很难得到这些经验。这些举子即便中式,几乎也都成了纸上谈兵之辈。陛下要建的天策府,如能将战场老将的经验教与这些举子,又何愁我大明没有强将。”
听着孙承宗和袁可立说着天策府的优势,跪在一旁的礼部尚书孟绍虞也在思索着这个天策府的作用:“文武之争,自从上古时期臣分文武之时,便一直存在于历史之中。天下太平之时,文臣治国,武臣的权利便被压制。而天下大乱之时,武臣统兵治乱,文臣手中的权柄便会被削弱。文武之权永远在此消彼长之中。当下,大明虽然还算平稳,但各处的乱象已经有所显现。如果这些乱象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平息,恐怕不久之后,大明便要进入兵荒马乱之世了。到那时,那些粗鄙凶狠目无纲常的丘八们手握重权,说不定大明的天下就将变得礼崩乐坏,而如自己这般的圣人门徒也将斯文扫地。这绝对不能接受。皇帝此时提出让博学鸿儒进天策府,绝对是一个控制这些亡命徒的绝佳机会。而且,说不定延续了无数轮回的文武之争,能就此解决。”
想到这里,孟绍虞双眉猛地一挑。当袁可立话音刚落,他就出声说道:“陛下此举,利在社稷,功在千秋。忠勇之将充于王者之师,大明天下将千秋万世得享太平。”
“哦?呵呵。呵呵。”崇祯不过将后事知道的有关军校的事,换成天策府的名字说了出来。原本认为由于大明本身就有着各级武学,所以大臣们应该不会反对。可没想到,几个人不仅没反对甚至一个个的高呼英明,这到让崇祯一时不知要如何反应。
此时,跪在最前面的黄立极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笑容满面的崇祯皇帝,又用余光扫了扫身边的几名同僚,心中不禁暗暗地叹了一口气:“也不知,这几个人到底谁是真心,谁又是在哄这个年轻皇帝高兴。”细细的体会皇帝的用心,这次的武举与武学的变革,恐怕将影响到所有的勋贵和各个边境的将门。皇帝大概是想通过这个天策府,将以前那些利用钱和权建立起来的武臣的关系网打破掉。。。。。。。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出了纰漏,所造成的影响绝不会比变革文科举来的小。毕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要是武将造反。。。。。。如此看来,皇帝想要亲自担任那个天策大元帅,就不仅仅是像武宗那样为了玩乐了,他一定是明白这个天策府的重要性,不想假于他人之手来控制这个重要的地方。”
想到这里,黄立极不由得抬起头再次望了一眼,那个年轻的甚至于脸上还带着青涩的皇帝。“究竟是上天真的给大明降下一个明主?还是有才智高绝之士在为皇帝出谋划策?不过,无论是哪种,大明都中兴有望。”黄立极轻轻的呼了一口气,也高声说道:“陛下英明。。。。。。”
“哈哈。”崇祯笑了几声,摆了摆手说道:“朕的想法即使再好,也需诸位臣工相助。好了,好了,都起来吧。”
“是。”几名大臣谢恩后纷纷站起。
“既然你们都觉得的此事可行,那么这事就这么定了。之后,朕会下明旨,昭告天下。同样也会将这件事,写在宝钞司的那份报纸上。”崇祯说到这儿,稍稍停了停说道:“恩。。。。。。你们几个人也都要写两篇文章,一篇文举一篇武举。将朕的意思和你们的想法写出来,朕也会从中选出一两篇,以你们的名字发在那张报纸上。”
“这个。。。。。。”几个人听到皇帝话,不由得的都有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