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听到面前的这个年轻的小皇帝,同自己说想要改科举制度时,他就觉得眼前一黑,全身的汗毛都炸了起来。他不仅知道这件事的困难程度,他也明白这件事会牵扯到多少人。一旦这件事要是出了什么纰漏,外庭的那些个文臣绝对不会让皇帝舒服了。按自己在宫中这些年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朱家皇帝的秉性,他们也绝不会自己扛着这件事,绝对会推出一个‘蒙蔽’了圣上的奸佞来承担全部责任。而自己。。。。。。恐怕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可是,小皇帝既然已经和自己说了,而且为了这件事还专门去了‘弹子房’那处阴山背后的地方将自己赦了出来,那么这件事自己就没有了再躲开的可能了。如果自己此时哼哼唧唧的耍滑头,恐怕很快自己就要重新回到那个阴冷的院子去玩泥球了,而且很有可能会一直玩到死。
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王体乾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现实,接着便调动自己所有的心智去完善皇帝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没过几天,几乎耗尽脑力的王体乾,那原本花白的头发变得一片雪白。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后,王体乾总算是给崇祯出了几个主意。
第一,绝对不能明着取消八股文这种方式。而且不仅不能取消还要加恩,要将通过八股选士考出来的进士的地位提的高高的。但是可以将中式的名额尽量的减少。这样做的好处,一则满足的那些文人求虚名的愿望,也堵住了说皇帝不尊重读书人的嘴。二则减少名额,增加了难度,可以将大批的人员驱赶出八股考试这个坑。
第二,开明法明算两科给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新的出路。王体乾告诉崇祯,只要可以做官,能改变身份,那些个考生们就会趋之若鹜。如此几次科举之后,除了某些对儒家经典和八股文极有信心的人外,大部分的考生都会将注意力放在新开的那两科上。而随着考这两科的人的增加,研究法律和算学的人就会变多。相对应的读死书背八股的人就会变少。至于为什么选择明法明算这两科,王体乾给的解释是:这两科在唐朝时就有,算是回复古制,受到的抵触会少一些。再者,大多数的读书人对这两项都有所涉及。不会出现,因为会的人太少而引发大部分人的不满。还有一条,根据大明的现状,通晓律法的官员对于稳定社会平息民怨都会有好处,而知晓算学对财税收支民生管理也有所益处,开考这两项对国家也是有利的。
第三,随着这些不考八股而得官的人的增多,这些人必然同考八股的官员产生矛盾。他们为了生存必然会抱成团,形成一股反对八股的势力。到那个时候,借助这些人的力量再废除八股不敢说水到渠成,但遇到阻力一定会小很多。
。。。。。。
养心殿中,崇祯看似稳稳的坐在书案之后等待着几名大臣的回答,但其实此时的他,心中正在不停的打着鼓。
这一次毕竟是崇祯登基以来做出的第一次重大变革。王体乾事先也一再提醒崇祯,在推行之前一定要取得到重臣们的支持。否者,不仅推行的圣旨很有可能会变成一纸空文,甚至就连刚刚建立起来的威信都会受到伤害。崇祯自己也明白,这项改革极其重要,会触动大明的国家基础。所以,崇祯和王体乾两个人费尽心力的编排了很久,才确定下,刚刚拿一套的表演和说辞。此时,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大臣们的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