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一模一样了,还多了香味。”尔朱英娥停顿了一下,说道:“用螺子黛的人非富即贵,虽然不能让胡人赚走魏朝财富,但是我们自己自然没有问题;我打算用模子做成一样大小,每颗二十五两卖尔朱家,若是太过便宜,别人未必要。”
尔朱女英不禁她看了一眼,这家伙真狠,刀刀斩向娘家。
卫铉也不赞成尔朱英娥狠宰尔朱家,摇头失笑道:“生意讲究长长久久,况且大量螺子黛涌入集市之后,价钱就会大跌下来;你现在要是卖得太高、卖得太狠,今后就无法做亲戚了,你收个十二两即可。但盒子要尔朱家自己做,至于他们是自己售卖,还是批量卖给南北商人,我们不用管。”
“听阿郎的。”尔朱英娥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应了下来。她问道:“阿郎和颍阳县主谈得如何了?”
“与她经过一番深入交流,已经谈妥了。”卫铉一本正经的说完,又道:“你有什么疑问只管问女英、月华;我去看看王长史他们,他们都准备好了没有。”
王佑以及拥有家眷的陈元康、赵彦深、裴昂之、陈嘉之、梁御,明日就会离京北上;卫铉身为众人主公,自然要关怀一二。至于所谓的深入交流,尔朱女英和徐月华会说。
。。。。。。。
吏部乃是魏朝尚书省三十六大曹之首,其职责就是掌管天下文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虽然权力远不如后来的吏部,但定位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吏部曹尚书崔孝芬是博陵郡人,他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是昭武将军、司徒司马、泰昌景子崔挺长子,且又是胡太后的亲家,在朝中人脉深厚。
崔孝芬手里有一份名册,是他刚才从尚书省主官署拿回吏部的。
上党行台都督卫铉大年初三提交的行台属官名册,正式举荐王佑为都督府长史;杜皎为行台长史、范宏为司马、崔肇师为吏曹、卢楷为民曹、张承为礼曹、刘永为兵曹、薛衡为刑曹、贾琛为工曹、沈宽为吏曹司司长、魏绪为民曹司司长、朱桓为礼曹司司长、陈式为兵曹司司长、霍敦为刑曹司司长、韩丰为工曹司司长;此外举荐段荣为骁果军长史、念贤为司马、柳师道为主簿……
尚书令元徽已经通过和批复,新鲜出炉的兵部尚书今早已在骁果军的人事任命之上印上印章,只要身为吏部曹尚书的他再批红盖印,那么这份名册都会通过。
但是崔孝芬不太想批,因为像他这种出身的人,骨子里都在支持九品中正制、门阀制、门荫制……并不认同不分门第、唯才是用的武举。他知道一旦军事上开了头,胡太后下一步就要用这种办法选拔文官;这对包括诗书传家的博陵崔氏等汉家名门来说,无疑是一场动摇根基的灾难。但是他为了避免惹来胡太后不快,又不会率先反对。
与此同时,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卫铉,故而打算拿捏一番。
“李郎中,你且看看,要不要批复?”崔孝芬将名册交给吏部郎中李琰之。
李琰之接过一看,抬眸看向主官,不解的说道:“尚书,这份名册没有问题啊。”
在南北两朝,地方上的刺史、大都督、大将军、太守、都督、将军权力极重;每个人都能直接任命属官、属将;无须通过朝廷。卫铉也不例外,可他不像别人那般专断,竟然尊重尚书吏部、兵部,主动上奏,这已经是相当给面子了。
况且卫铉只不过是摆出一个态度罢了,不管尚书吏部和兵部答不答,最后都改变不了他的决定;他即便擅自用了,也没有违背朝廷用人之制。而尚书令元徽、兵部尚书李神轨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些,所以干脆爽快的批复下来。
既然如此,吏部又有什么好纠结的?又何必去得罪人?
崔孝芬深深的看了李琰之一眼,沉声说道:“李郎中出自陇西李氏,不会不知道武举、文举对名门世家的冲动,不会不知道是出自卫都督手笔,因何不动于衷?”
“尚书所说这些,以及顾虑,我都明白。”李琰之说道:“武举、文举之事,我和李太常等人也曾商议此事。我们觉得无论是武举也好,还是文举也罢;对我李氏都没有影响,也没有必要诚惶诚恐。”
崔孝芬坐到李琰之对面,说道:“愿闻其详。”
李琰之知道崔孝芬只要反应过来,就不会把武举和所谓的文举视同洪水猛兽了,而且对方肯定就会就会反应过来,所以他也没有好隐瞒的,于是说道:“首先是名门子弟生活优渥、衣食无忧,又有名师教诲;而寒族子弟多数时间都耗费在家计之上,两者就算公平公正去考、去比,他们赢不了名门子弟。”
“其次、寒族子弟来历简单,朝堂无人,即便他们考赢了、比赢了;可是他们能否出仕、能否升迁,还是由把控任免大权的名门世家、达官权贵说了算。若无名门世家、达官权贵恩准,他们这辈子休想出仕、升迁。”
“第三、武举和文举固然是为国举才,但又何尝不是为名门世家举才?只要我们折节下交,对脱颖而的寒族子弟诱之以权利、诱之以美色,他们为了升官发财、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照样心甘情愿的充当名门世家的鹰犬。也许有那么几个人坚守初心,但是他们如何改变得了大势?”
“既然如此,我们对所谓的武举、文举,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李琰之说到这里,总结一般的说道:“而提倡文武举的卫都督固然令人讨厌,但是他如今深得陛下信重,又做足了态度;我们吏部若是与其为敌,吃亏的还不是我们自己?”
崔孝芬听罢,俨如雨过天晴、云销雨霁,心中豁然开朗,再无顾虑。而所谓的武举、文举好像也个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