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抵达西门时,京师不少官员前来相迎。为首的是作为京师留守之一的左翊卫将军阴世师。
李昭此时在官职上是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早已高过了阴世师。不过秉着官场礼仪,李昭还是在西门外下马,至城门处与阴世师见了礼。
阴世师年已近五十,素来以慷慨、忠厚著称,算是隋皇死忠。
他见李昭东来后,主动抢出几步,伏低行礼后大笑着道:“素闻李大夫年少英武,可惜未得一晤,今日一见当真所言不虚,三生有幸啊。”
李昭报以谦虚的回应,对阴世师也恭维了一番。可作为上官,他自然可以少说几句,这是官场上该有的矜持。
阴世师也不以为意,反而觉得李昭举止并无不妥。他打量了一下正逶迤入城的黄蛮精兵,感叹道:“而今,唐贼南来,在河东绊住了屈大将军。
“其女亦在鄠县为贼,京师屡次征剿皆铩羽而归。
“冯翊郡有那孙华肆虐,频频西来。更不说这关中众多小贼、绺子,各据营寨。为祸一方。
“还有陇西薛贼,现今已拥兵十三万,前番劫掠河池郡,幸被河池太守萧瑀击退……”
“唉……”阴世师长叹一声道:“都说这关中四塞,可而今是四方皆敌,大兴城空虚异常。幸好,天佑大隋!李大夫带来了这六千精锐。
“昔年,蜀汉诸葛亮麾下有白耳精兵数千,锋锐无匹。今日,见这黄蛮精兵,不虚传说中精锐风采啊……”
阴世师是个热情之人,不断找着话题在和李昭套近乎,甚至还要当夜于城中设宴,款待李昭及王隆等一干将领。
李昭则仍旧以连日行军、身体疲乏为由推拒,只说先行入城拜见代王。
阴世师这才作罢,引着李昭入城。
李昭看着阴世师的背影微微一笑,心中嘀咕的是:将死之人,还是不要留下交情的好。
作为名义上真正的大隋都城,杨广先生在下江南之前,给这里定了三位留守。
老将卫文升统管大局,阴世师负责京师防务,京兆郡丞骨仪则直接负责统领郡兵。
卫文升是李昭的老熟人,不过平定杨玄感之乱时,两人闹得不算愉快。只是此时李昭是援军,卫文升也不好给他摆脸色,如常见了,稍作寒暄,又带他见了名义上的京师首脑,年仅十二岁的代王杨侑。
相比于卫文升和阴世师,骨仪这个人更让李昭为之瞩目。
按张亮给到的信报,这个国字脸的汉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京兆郡丞的任上屡屡阻止了顶头上司卫文升的不法事,居然还能就任如常,算是个极有能力之人。
李昭同样与之见礼,稍稍表达了戍卫京师的决心。在安顿了麾下兵卒之后,他推拒了一切京师官员的邀请,早早便自去馆驿下榻。
此时,时间方才晡食。
苏定方、罗士信、王隆、秦叔宝先后找了借口,陆续抵达了李昭馆舍,汇聚商议。
早在入城前,李昭便已经向他们说清了今夜计划。只不过白日里见了诸多城防布置,还是该做些调整。
几人貌似闲聊,大门敞开,时不时高声欢笑。只是高声之余,大多响起的却是窃窃私语。
不等说几句话,院中忽然有亲卫通禀,说有人前来觐见,声言必须要见到李昭本人。
一句话,馆舍诸人俱都戒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