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对他道:“这个结果,你也早该想到才是。这乡兵对郡守而言,是见不得光的东西,你自也如此。只要你还只是普通乡兵的首领,你这一生在朝廷体制下都不会有任何功业成就。”
苏定方表情沉凝,没有说话,但他的呼吸却是重了许多。
李昭没有做什么宽慰,却是在继续戳他的心窝子,他问道:“定方兄,我敬你才华能力,却也直言问你一句:你这辈子,甘心窝在这小小的武邑县里,当着不明不白的乡兵首领,了此一生么?”
“自是不愿!那郡守先前就颇多掣肘,今后……”苏定方立时给了明白的答复。可他一时却又停下了话头,显得茫然,他思索片刻有些无奈的对李昭问道:“可不如此,又能如何?”
他顿了顿,对李昭解释:“大郎,实不相瞒。某父募这乡兵,一来自是希望能护卫乡梓,可这二来,也是希望得郡守的察举。某父子二人无恩荫在身,想入仕只两条路可走,或科举或察举。那科举……呵,不说也罢。”
此时的科举毕竟是初创阶段,远不如后世宋、明、清那般程序规整。想要凭科举入仕,并非什么理想选择。
李昭心领神会,苏邕此举算是一场政治投资……不,该是叫政治投机,本是期望通过募集乡兵为郡守分忧,进而凭借功劳获得察举。却不想,他根本没看透这胡有为的为人。
这是个贪图功绩同时又惧怕责难的官员。李昭敢于笃定,他是决计不会举荐苏家父子的。
但李昭并未将这些话说出口,他只是自顾自道:“定方兄,某真心视你为友,愿有三条路供你甄选。”
苏定方先是一愣,随即也正色道:“请大郎赐教。”
李昭道:“其一,陛下明年将要募天下勇士为‘骁果军’。若定方兄想要从军,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其二,昭愿诚心待兄如上宾,愿请定方兄与昭同闯一番事业出来,暂时可聘定方兄为家将。若定方兄信某,他日定给定方兄一份前程!
“其三,兄继续在武邑县待时而动,他日可考虑投了贼……”
苏定方目光忽然锐利起来,他几乎是下意识攥紧了双手。李昭眼角瞥见了苏定方的动作,却只是笑了笑,他看着苏定方道:“而今,天下大势究竟如何,定方兄该有所洞见。
“而不论选哪条路去走,这乡兵都不能再留,张金称兵势已败,再留乡兵已是取祸之道。除非,定方兄敢带着两千乡兵去投贼。”
说罢,李昭见苏定方陷入思索,他起身拱手道:“定方兄,我部已在武邑逗留多日,算时间,明日就该拔营启程。若定方兄不弃,昭扫地以待!”
言罢,李昭恭敬一礼,告辞离去。
其实,若是真的不择手段赚苏定方来投的话,李昭有更多更见效的方法。
譬如,学学那吴用赚卢俊义落草的故事,甚至不用李昭栽赃什么反诗,只消散播几个流言,给太守胡有为施加一丁点的压力。
这信都郡的大小官员们就会上赶着把苏定方逼到李昭这边来。没了外患,这乡兵一事就是最大的祸患。
信都郡清理苏定方父子只是早晚而已。
届时,李昭身为五品鹰扬郎将,自是有些底气能庇护苏定方。到时候,一边是对苏邕的治愈之恩,一边是对苏定方的庇护之恩,他有信心能赚得英雄追随。
只不过,李昭没有推波助澜,甚至还把骁果军一事一并透给了苏定方。他是想赌一赌,赌自己的真诚是否能换来结果。
这很冒险,但是李昭到底做不来宋江和吴用。虽然那般行事计划可以更加周密,李昭掌控度和成功率都会更高。
但,很多事当时做了确实见效很快,但却会留下深重的隐患,加重自己良心上的不安。
李昭走的很果决,苏定方并未相送,而是枯坐在了院中,始终在蹙眉思索。
忽然,屋中响起了一声呼唤,苏定方赶忙起身跑了回去。
苏邕此时气色恢复了不少,已能自己撑起身子,他斜倚在床上看着苏定方笑了笑,道了声“坐”。
苏定方在床前寻了个胡凳坐下。
“那李郎将的话,你觉得如何?三条路……”
“父亲,都听见了?”
“呵,你怎忘了,是谁人嘱咐的要开窗?我岂能听不到?这话,便是李郎将对咱们俩说的。”
“父亲,这番抉择太过突然,儿……还未想好。”
“哪里有许多时间让你细想?今日你就要去郡守府,言明即刻解散乡兵。”
“父亲?”
“呵,李郎将已把话说的这么直白,还等什么?你当真要去投贼么?”
苏定方闭着眼长长叹了口气,试探着道:“父亲,陛下召集骁果军不再以府兵和役兵视之,或许这真是个机会?”
苏邕闭目沉思片刻,却是果断摇头道:“儿啊,我这里既已见好,你便无需过虑,家中自有人可照顾。你随李郎将走。”
苏定方这一次没有说话,只是等待父亲的解释。
“为父承认,当初募这乡兵是有赌的成分。是想着凭借破贼之功,能令郡守刮目相看,举荐我父子入仕。现在看,愚不可及……但,这位李郎将,为父觉得,可以再赌一次。
“第一,他看重你,愿意与你深交,愿意献出古方救我一条老命;
“第二,他仁义,军中缴获俱都分给麾下士卒,而今这等将领不多了;
“第三,他有本事,一个白身起家的少年人,一年不到已位列正五品的高官。为父觉得,他值得追随。”
苏定方沉吟许久,最后对自家父亲点了点头。
当天下午,苏定方至县衙寻郡守胡有为,向据守上书请辞乡兵首领一职,并请解散乡兵。
胡有为大喜,当即应允。
傍晚时分,苏定方入李昭大营。翌日,随李昭拔营南下。
两天后,一道自东南而来的加急奏报被送交至李昭手上。
贼徒张金称、孙宣雅、高士达等合兵而进,攻破黎阳城,此时黎阳仅余仓城还在固守,却已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