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是真的非常感谢太孙殿下。”
“之前因为海禁,俺们这些人都快要吃不上饭,要饿死了,是殿下给了俺们一口饭吃,而且还是做俺们最擅长的造船。”
“如今俺们每个人每月有二两银子,等成为大匠,银钱还能涨到三两,而且这里还管饭,都是白米饭,之前俺们一辈子都没有吃过那么好,那么甜的白米饭。”
“这一切都是太孙殿下给的,俺们这些人一辈子都会念太孙殿下的好。”
“太孙殿下说要造船,俺们一定给他造最大的三千料的大福船,拼了老命也要造出来。”
马三群絮絮叨叨说了半天,除了前面几句话,其实后面这些话朱允熥已经听过很多次了。
而且他知道,这些话马山群等人可不是说说而已,他们是真的在拼命造船,以报答自己发的那二两银子,还有每天的三顿白米饭。
说实话,这些对朱允熥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毕竟人家给你造船,你开工资,管饭这太正常了,但放在这个时代,朱允熥的行为就变成了难以想象的恩典。
能够得到造船厂几百号船工的拥戴和感恩。
毕竟在别的地方,是真的没有人会给他们这些下等匠户吃这么好的白米饭的,更别说还给银子了。
以往他们给官府干活,别说银钱了,每天能管一顿稀饭就已经不错了。
说实话,这让第一次开始做一些实事,开始接触到真正大明底层穷苦人的朱允熥深有感触。
他意识到,如今身为皇太孙的自己,真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无数人的生计。
“希望自己如今的所作所为,真的可以改变大明,改变这数以万计的底层百姓未来的生计吧!”
朱允熥默默地想着。
“好了!”
“老马,整天絮叨这些没用的也没啥意思,回去吧,继续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就和我安排在这里的人说,能帮你们解决的我肯定给你们解决。”
朱允熥不是那种喜欢煽情的人,所以他嘱咐了马三群两句,很快就挥手让他回去了。
“高炽,你听到了吧,这里的一切爷爷可都是同意了的。”
“你以后莫要有什么顾虑,只管听我的就是。”
“从今天起,这个船厂就交给你来管,具体的规章制度我已经定好了,你不用管这些合不合大明的规矩,现在在安南这地方,我的规矩就是规矩,明白吗?”
朱允熥转头看向朱高炽笑道。
“殿下放心,我定然唯殿下的命令是从。”朱高炽脸色一正,赶忙开口保证道。
在听到这里的人是被朱元璋用圣旨调遣过来的之后,他就再没有问题了。
他只是有些好奇,朱允熥造这么大的福船到底是要干什么?
旁边傅友德听到两人的谈话,嘴角不由咧了咧。
说实话这句话也就是朱允熥能说,若是换个人,恐怕脑袋早就搬家了。
毕竟大明的规矩可都是朱元璋定下的,无论是谁都不能,也不敢违反那些规矩。
但现在在安南,显然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了。
这里最大的规矩制定者已经变成了朱允熥。
而且这里的很多规矩和老朱定下的规矩完全背道而驰。
但这里的事情即便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恐怕那位陛下也只会哈哈大笑着夸赞自家大孙有魄力,而不会追究什么冒犯之罪。
傅友德很了解自己那位老上位。
他只恨自己的继承人威望不够,无法统帅未来的大明。
不要说朱允熥只是改一些微不足道的规矩而已,即便是这位要提兵造反,只要他真有那个能力,那位皇帝陛下恐怕也会乐见其成。
“殿下,这……我们造这么巨大的海船,到底是要做什么啊?”旁边朱高炽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满脸好奇的问道。
毕竟如今海禁可是自家爷爷三令五申定下来的国策,而他也是了解过一些这项国策制定下来的原因是什么的。
对于老朱的这一项国策,朱高炽其实内心也是赞同的。
但现在朱允熥显然是要改变这一切。
说实话,这让朱高炽内心深处有些隐忧。
他之前毕竟一直都在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而且他也极其喜欢儒家的一些道理。
他虽然不是皇太孙,但对于治国,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他其实也是赞同大明接下来施行汉初文帝实行的无为而治的。
因为只有统治者止戈、少战,不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变得更好。
但显然朱允熥可完全不相信这一套。
他发现自己才来了安南一天,但他被殿下带着看到的新鲜事就比他自己在南京时一年看到的都要多了。
就比如造大海船出海,如此劳民伤财的事情,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
大海上一望无际,什么也没有,而且还非常危险,万一大船出海之后倾覆了,这对于银钱、人力的损耗可都是不可估量的。
朱允熥自然看出了朱高炽脸上的一丝担心,说实话在这个时代,朱高炽这样已经算是客气的了,如果换成黄子澄那样的儒生,恐怕已经要跳着脚说他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了。
“还记的之前我带你来时经过的那个鸟粪岛吗?”
他不由笑着看向朱高炽道:“这地里的粮食可也不是凭空长出来的,那些良种想要高产,可都是需要土地有极大肥力的,要不然种不了两年,土地就会板结化,需要休耕。”
“而我打造这些海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殿下是说那些鸟粪可以被当做粪肥?”朱高炽心中一动问道。
他虽然是世子,但却也不是不食五谷之人,有老朱这个喜欢种地的大家长在,他们这些皇子皇孙,都是被教导过如何种地,如何才能让地里的作物高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