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中。
荀彧的双目圆睁,骇然的看向曹操。
这不是贾诩的下下下策吗?
韩公这是心急了,要执行贾诩的毒计?
“明公——”
荀彧起身大呼。
还未等荀彧劝说,曹操就已经打断了荀彧的话,又让许褚递给荀彧一封信。
“文若,你有王佐之才,乃是天下奇士,不可因孤而埋没了才能。”
“孤降后,你可凭此信去见刘标,刘标定会信你用你。”
曹操闭上眼睛,似乎是说得太多而感到了疲倦。
荀彧心中越发的怀疑,也不看信,直言道:“明公,如今城内尚有十余万大军,足可跟刘标一战,何故非得投降?”
曹操叹气:“文若,你就是管粮草的,这许县还有多少粮草,你比孤更清楚。”
“最多一个月的时间,粮草就不够了,一个月内又如何能击败刘标?”
“刘标如今摆明了是在跟孤耗粮草,是孤决断失误,方有了今日困境。”
“孤又染病,每日里都头疼欲裂,如此状态,想退刘标之兵,难上加难。”
“孤此番,也是为了偿还诸位对孤往日的支持,既然不能带诸位得富贵,那就要保住诸位的性命。”
“如此,方不会让孤觉得愧对了诸位。”
曹操语气“真诚”,仿佛真应了那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只是荀彧怎么看怎么觉得,曹操并不想表面这般病重。
就在荀彧准备继续分辨时,孔融忍不住了:“尚书令,如今天下即将一统,你又何必非得阻止?”
“难道你真想让这天下由一个一岁的皇帝来治理吗?还是说你荀文若也想效仿韩公当一个‘假皇帝’?”
“天下归心,是百官之福也是大汉之福,你岂能逆天而行?”
荀彧气得胸口直起伏。
你丫的什么都不懂,在这坏什么事?
荀彧心头有气,反怼了孔融几句。
然而。
正是因为这几句反怼,直接将孔融给惹毛了。
孔融抬出礼义廉耻、又各种引经据典,直接将荀彧辩驳得哑口无言。
而在皇位上的曹操,则是暗暗欣喜。
原本曹操还安排了几个亲信、且又授予了亲信话术,要在荀彧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加以反驳。
没想到孔融竟然主动代劳了!
以孔融的身份、地位、名望,反驳起荀彧可比曹操暗中安排的亲信要强。
再加上。
孔融又本就跟刘标关系极好,会替刘标说话也是理所当然的。
荀彧气得脸色通红。
每每反驳一句,孔融能反驳十句。
荀彧虽然是王佐之才,但平日里的精力都放在治理上,哪像孔融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礼法。
这一套儒家礼法砸下来,即便是荀彧也被孔融给砸懵了。
比治理朝政地方,十个孔融都比不上一个荀彧;比引经据典礼法要义,十个荀彧都不如孔融一张嘴。
百官见孔融今日火力全开的怼荀彧,而曹操不仅不阻止反而有欣慰之意,纷纷惊疑。
孔融见曹操“真的悔悟”,战斗力更是飙升;跟荀彧关系好的几个官员,也被孔融驳得羞愧而退。
最后还是曹操开口,才让孔融在朝堂上暂时歇了气息。
见百官大部分都有了附和之意,曹操又道:“孤本想亲自去请降,奈何病躯严重不能出城,不知谁可替孤走一趟,去劝说刘标?”
曹操虽然没明指,但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孔融。
孔融自荐请道:“韩公,我愿前往。”
曹操又扫了一眼百官,道:“若只有一人前往,刘标未必会信,还得几个有名望的大臣同往才行。”
孔融又道:“可让光禄大夫刘松,符节令董昭,议郎伏德,与我一同前往。”
刘松是名臣刘宽的儿子,刘宽又是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司徒刘崎之子。
这刘宽在世时号称“通儒”,屡登台司,死后又被刘宏追赠为车骑将军、特进,谥号也是“昭烈”,而且还有蔡邕、桓麟等人为刘宽撰碑。
虽然刘松没刘宽有才学有名望,但凭借汉室宗亲以及刘宽的余荫以及下一任宗正的提名,跟着孔融去作保也是有资格的。
伏德则是如今的太后伏寿的哥哥,妥妥的皇亲国戚,这也代表了太子刘敦要让位的诚意。
董昭又是曹操的亲信,管掌管玺及虎符、竹符及授节等事,由董昭前往则是代表曹操的诚意。
孔融举荐这三人,倒也是真心,是一心想要促成这次请降。
相较于几十万人大战于许都,孔融还是希望能和平解决争端的。
曹操一听这人员构成,就猜到了孔融的用意,这心中也是暗喜。
曹操又假惺惺的再次征求了百官的意见。
知道内情的荀彧被孔融怼得哑口无言,正在生闷气;知道内情的郭嘉则是在看了一眼曹操后就闭口不言。
而计策的原主贾诩,今日却不在大殿上。
百官见曹操似乎是真的有意请降,在仔细察言观色后开始附和。
当即。
曹操就以孔融为使者,带着御使大夫刘松、议郎伏德、符节令董昭,持降书出城去长平见刘标。
在百官皆散后,荀彧和郭嘉则是留在了大殿。
看着怒气冲冲的荀彧,曹操也知道装病是骗不了荀彧的,遂也不再装。
“明公,你为何要如此?”荀彧怒目而问。
曹操面容一肃,言简意赅:“文若,孤不想输。”
荀彧急道:“刘标如此急战,必不能长久;明公可退往关中,据守险关。”
曹操又问:“退往关中,又该如何?跟刘标比谁活得更久吗?”
“孤已年迈,而刘标尚幼;孤若死,孤的子侄谁又能再打出关中?”
荀彧凝声道:“昔日秦能奋六世,明公又何必妄自菲薄?”
曹操叹气:“文若,何必用这等善言来骗孤,孤的儿子是什么样,孤又岂会不明白?”
“孤知道你的想法,先暂时退去关中,然后坐观刘标去改革弊政,引起州郡世家豪强的不满。”
“趁着刘标分兵忙于镇压平乱时,再兵出潼关。”
“然而孤若死,孤的儿子绝对不会是刘标的对手,只有刘标死了,孤的儿子才有机会平定这天下。”
荀彧见曹操执意要执行毒计,气道:“明公此举,又与昔日董卓何异?”
曹操盯着荀彧:“文若,若非你当初坚持要孤先灭袁绍,孤早就联合袁绍先灭刘标了。”
“孤如今的窘境,文若你得有一半的责任,孤本无怪你之意,你却言孤是董卓。”
“文若,你过分了!”
荀彧踉跄退后两步,难以置信的看向曹操。
见曹操眼神冷漠,荀彧在喉咙间的话又被堵了回去。
曹操虽然在旧事重提,但说得也没毛病。
一开始郭嘉是献的联袁灭刘计,后来遭到荀彧反对,最终变成联刘灭袁。
也正是这个错误的战略,不仅让刘标顺利的借助曹操之手灭了袁绍,还取得了击败曹操的优势。
高手对弈,一步错,步步错。
“奉孝,送文若回府。”曹操不想再跟荀彧分辨,起身就走,又让郭嘉送荀彧回府。
荀彧失魂落魄的立在大殿中,喃喃自语:“皆是我的错,皆是我的错,是我小觑了刘标,方有今日之祸。”
郭嘉于心不忍,劝道:“文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并非你一人之错,明公也是没辙了。”
“眼下十几万大军在许县,冲又冲不出去,刘标又故意避战,若不用奇策,明公已经没了转圜之地了。”
“关中路远,即便要退往关中,也绝对带不走这十几万大军。”
“刘标也绝对不可能让明公安然撤回关中。”
“最重要的是,关中的钟元常,已经半年没有传回消息了,钟元常能不能稳住关中,现如今都是未知。”
“明公眼下,只有这一策可活!”
荀彧的火气再次上头:“奉孝!贾诩那计有多毒辣,你不是不知道;若明公真的实施了此计,天下礼法将不再。”
“没了礼法约束,必会天下大乱,州郡县乡谁有兵谁就能称王,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难道你真不知吗?”
郭嘉等荀彧骂完,这才徐徐开口:“文若,难道你真以为,如今的天下,就礼法恢复,人心似古了吗?”
“礼乐早就崩坏了,并不会因为不实施贾诩的毒计就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