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自从十二岁跟着张献忠起兵造反到现在二十四岁,这十二年之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战阵的经验非常丰富,眼光何其敏锐,自然一眼就看出了敌人这种布置的厉害之处。
不过他到底是少年成名,虽然心中对敌人高看了一眼,但是却并没有生出畏惧之心,反而更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
自从他们攻占武昌之后,好几年都没有遇到一个能打的敌人了。
就连石砫那位女中豪杰的秦良玉都被他们大西军打的单骑逃跑,大西军上下,从张献忠往下,多多少少都生成了一股骄狂自大的风气来,认为他们大西军已经天下无敌了。
李定国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他在后世的史书中的定位是一位坚决反清的民族英雄,但是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自视甚高,视天下英雄为虫豸的年轻人。
李定国一边下令让部下在通江城外安营扎寨,一边派人去周围找些百姓来询问城中敌人的情况,顺便筹措一些粮食。
他们从重庆府远道而来,本来也没携带多少粮食。
这一路上的给养靠的就是一个一路走一路抢。
可是手下很快回报,说是通江城周围的屋子都空无一人,百姓们全都被迁入了城中。
甚至屋子里的粮食财物等都被带走了,想要就地补充粮草给养已经不现实了。
张献忠的队伍行军打仗往往不会携带太多的军粮,一来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机动性,毕竟是流寇嘛。
带的辎重太多了就流动不起来了。
丧失了机动性,他们的处境自然就变的不太安全了。
二来张献忠打仗采用的是就地筹粮的办法。
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去抢粮食,无论是地主乡绅,还是贫民百姓,谁家有粮食抢谁家,主打一个一视同仁。
甚至有传言说张献忠曾经屡次杀人烹食。
李定国虽然对部下约束的比较严格,严禁随意杀人,但是对于抢粮这种行为也是默许的。
听了手下的回报之后,李定国心中升起了一股怒意。
显然,敌人就是要通过这种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瓦解他们的后勤,让他们不战自溃。
既然如此,那就给你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你们知道跟八大王的军队作战一定是这世上最悲惨的事情之一。
李定国很快召见手下的将领们前来自己的营帐之中议事。
经过一番简单的商议之后,李定国做出了一番安排:
今日就开始攻城,让自己带来的那些嫡系人马负责牵制城外的那座敌人营寨,而那些路上新收拢的人马则负责攻打通江城。
李定国虽然自视甚高,但是该谨慎的时候也是不会大意的。
他要让这些新附的人马先试探一下敌人的反击力度,然后再考虑让不让自己的嫡系人马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