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说着这些话,神情都是无比的向往,又有些惋惜。
向往的是他也想参与进去,奈何如今还没有学有所成,惋惜的也是他没有能够参与到这样的一场盛事之中,徐庶多少觉得有些遗憾。
徐庶话音刚落下,卫旌在一旁当即接上。
“元直说得是,当今天下,恐怕也只有温侯能够有这个魄力了,原本我等都以为温侯会先攻下河北之地,灭了袁绍之后才会着手处理乌桓,未曾想现在就将乌桓平定了。
不过那袁本初当真可恨,趁着温侯集结所有主力大军征伐乌桓,竟然趁机出兵,幸好幽州有田国让,清河有徐文向将军。
尤其是徐将军,依靠八千军,面对七万余袁军的进攻,在清河坚守七十八天不失,当乃名将矣!”
卫旌对徐盛是真的敬佩不已,清河又不是什么坚城,但徐盛就是做到了,这个战绩,成功收获了不少小迷弟,卫旌就是其中之一。
卫旌再次说起这件事,所有人眼中都是一阵赞叹,哪怕是诸葛亮,都是无比的认同,这真是将平常人做不到的,徐盛硬生生的做出了一个典型的示范。
这场战役,前面还没有学院拿来当做典型来进行分析,分析徐盛为什么能坚守七八天不失,分析袁军在颜良、韩猛这样的大将为什么没有攻下。
在青州学院之内,可不仅仅只是读书写字,行军作战、经典战役、军略,以及治国之论、地方治理,包括农桑、数学等等,都是有学习的。
可以说君子六艺,在这个学院里面全部都有,并不是单独学习儒家学问。
吕布清楚这个时代的人好像都有些变态,都是全方位发展的,他索性也按照全方位进行培养。
反正培养是这样,至于学院里的学子是否全方面去学,那就看自己,也可以只学自己喜欢的,这点就没有硬性要求了。
这时石韬的声音也是传来。
“如今乌桓被平定,幽州没有了边患威胁,接下来温侯恐怕就是攻灭袁绍了,你们说温侯什么时候会出兵冀州?”
“广元,如今幽州没有了边患,我认为温侯只需要让大军完成休整,差不多春耕后,就可以对冀州出兵。
袁绍两次损失惨重,纵然有底蕴,但到时温侯大军携平定乌桓大胜之势,袁绍如何能挡?”
“不,我不这样认为,温侯若是出兵袁绍,曹操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尽管温侯已经做出应对,但曹操肯定会全力来攻,绝不会让温侯做大的,这对曹操不利。
届时温侯将面临两线作战,将会对温侯极为不利。
如今袁绍虽实力大损,但依旧不可小觑,昔日公孙瓒几乎攻下了冀州,但最终呢,依旧被袁绍拖垮,在界桥大败,最终公孙瓒败亡。
温侯若是要出兵,必须要能够足够应对曹操,不让曹操插手河北战事。”
徐庶出声直接反驳崔钧的话语,在徐庶眼中,出兵冀州没有那么简单,不处理好曹操,反而会陷入战争的泥潭。
几人辩论了许久,最终徐庶问向诸葛亮。
“孔明,你觉得呢?”
所有人看向诸葛亮,不是诸葛亮威信有多高,而是这些日子以来,诸葛亮表现出来的,想得比他们全面,各方面都极为优异,完全没有偏科的迹象,科科都能镇压所有人。
而且见识非凡,想的点很多都与常人不同,这些人就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因为他们这帮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偏科,有的甚至偏科严重,偏偏诸葛亮就做到了,而且诸葛亮还会研究一些学院里不教的,有时问的问题还能将一些老师给难住。
对于这种非人的学霸,这些人都佩服。
诸葛亮神情严肃,缓缓道:“其实你们说的都对,只不过需要归结到一起才行。
子旗说的平定乌桓的大胜之势,元直说的曹操威胁,广元说的粮草,子山说的兵力,这些都是温侯需要解决的。
如今温侯在大力发展耕种,恢复民生,同时展开军屯,去年秋收,效果可见的好,但只凭借一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解决温侯如今粮食不足的问题。
温侯当初收纳安置的黄巾与流民太多了,如今的幽州在这方面也无法为温侯提供臂助,反而需要温侯从青州筹集钱粮去发展幽州,安置百姓。
而时日一长,大胜之势将会消失,袁绍的实力将会彻底得到恢复,一增一减之下,温侯攻冀州困难会更大。
如今唯有一法,那就是温侯只能趁着春耕完成,秋收之前,让南方发生大战,让袁术将曹操吸引过去,从而让曹操无法抽身,然后温侯集结所有力量,尽快攻灭袁绍。
即便无法攻灭袁绍,也必须要将袁绍压缩在魏郡,将冀州其余各郡拔除,将袁绍的底蕴拔除。
唯有这样,即便后面曹操能够插手河北战事,但袁绍大势已去,曹操纵然想救,亦无能为力。
且曹操自身也有谋求发展,那个时候绝不可能继续与温侯纠缠。
在攻下冀州后,温侯只需发展休养生息数年,如此平定天下,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