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广元之人,露出笑意。
“既然元直想去,我便陪元直走一遭便是。
吕使君之名,我亦仰慕许久,这学院我们若能进去,也算是我们两人造化。”
两人约定好,被称作元直的青年回家拜别家中母亲,收拾好行囊,与同伴动身前往青州。
江东会稽,一青年正在田间劳作,许久来到一乘凉处休息,坐下后拿出一册书卷开始看了起来。
可见此人虽然是自己劳作,但能有书策学习,也绝不是普通人。
这时一青年匆匆跑来,一边呼喊着。
“子旗,子旗,好消息!”
“子山你慢些,可是因为青州学院之事?”
被称为子旗的青年收起书策,站起身来,而被称为子山的青年到来后,先是将子旗旁边杯中的清水一饮而尽,平息片刻呼吸,才再次开口。
“对,刚刚我听到消息,青州学院不仅有蔡大家、郑大家会亲身教导,吕使君还有雒阳的藏书存放在青州学院内。
这次学院招生,寒门百姓之子皆可,只是需要通过测试,有缘才能进入。
这个消息千真万确,已经有不少人动身去青州了,我们也去吧,这可是一个机会,只要进入了学院,接受郑大家与蔡大家的教导,以后谁还敢轻视我们。
族内的那些人,到时都不敢怠慢我们。
而且听说北边的战事打得很激烈,但青州没有任何战事,黄巾又被吕使君平定,可谓称得上天下承平。
不瞒子旗,我早就想去看一看了,如今江东也不太平,与其留在这里,不如去试试,子旗可愿同去?”
被称为子旗的青年同样一脸渴望,郑玄、蔡邕这般大儒的教导,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随即坚定的看向被称为子山的青年。
“这确实是我们的机会,吕使君给予我们这些寒门如此机会,不可错过,走,当去!”
两人约定完成,收拾一番行囊,直接踏上北上的道路。
荆州郦西山,一青年文士背好行囊,正向一众好友辞别。
“德高兄,此去小心,以德高之能,相信定能入学院之中。”
“诸位且回,我去也!”
被称为德高的青年文士启程去往青州,目光看向北方,满是坚定。
荆州襄阳,一处小院之中,一青年坐上马车,目光遥遥看向北方。
身后一女子,目光担忧的看着青年远去。
“州平,一路平安,相信你定能拜入郑大家门下。”
而在城内另一处小院之中,一青年文士同样在收拾着自己的行囊,与好友告别。
“诸位,既然你们不愿去往青州,便就此别过,保重。”
“公威,此去路途艰难,万望保重。”
被称为公威的青年没有丝毫迟疑,径直转身踏步而出。
同在襄阳城内,一间庭院之内。
“孔明,你当真决定好了?”
“叔父,亮已下定决心,去往青州求学,还请叔父成全。”
被称为孔明之人,正是诸葛亮,诸葛孔明。
原本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在豫州,但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之位丢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与诸葛瑾随即来到襄阳居住。
诸葛玄看着目光坚定的诸葛亮,他知道,诸葛亮虽小,但下定决心之事,他也很难劝回。
“叔父,我会陪同孔明一同去往青州,叔父放心便是。”
诸葛玄听着诸葛瑾的话语,无奈叹息。
“罢了罢了,既然要去,那便去吧,带好盘缠,路上小心。”
“多谢叔父!”
诸葛玄转身不再去看,诸葛亮向着诸葛玄深深行礼,许久起身,与诸葛瑾一同退出。
诸葛亮下去后,诸葛玄才转身看来,无奈摇头叹息,显得无比惆怅。
“孔明,我知你心中抱负,也知你对吕使君关注已久,但此去,首要好生学习,争取能够得到郑大家亲身教导。”
“兄长放心,亮省得。”
诸葛亮遥遥看向青州方向,嘴角微微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