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港岛,张远静坐等待。
很快,电话声响,一个神秘的号码出现在手机上。
问题一:“对于资金出海,你有何看法?”
张远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就当前形势而言,次贷危机已让米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金融机构蒙受重创。
这些金融损失,终将需要通过金融手段来弥补,这是资本运作的必然规律。
而我们内陆市场相对封闭,受到的冲击较小。
然而,由于流动性过剩,那些渴望补血的人会鼓吹资金出海的好处。
各种财经报道中充斥着这些声音,把这些人拉起枪毙,有一个算一个,保证没一个冤枉的。
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相对封闭,跟海外接触的不多,我们学会了和人家打擂台的准备了吗?
航油,期铜,大豆期货,我们的结局如何?
讲不好听的,我们的交易员有多少能够听得懂伦敦、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用术语?
大多数人恐怕接听客户电话都有问题,连最基本的语言关都过不了。
想赚外国人的钱,这不就是天方夜谭吗?”
问题二:“你是市场悲观论的代表,那么你认为取消港股直通车能否让内陆股市维持乐观?”
张远坚定地道:“乐观与悲观,并非股市的永恒状态。没有永远的牛市,但监管的缺失可能带来永远的熊市,这一点,海外市场的历史已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问题三:“你认为港股直通车的政策是否存在问题?”
张远回答道:“政策本身并无问题,但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只有当内陆与港股市场均处于稳定状态时,才是探讨其出台的最佳时机。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警惕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被某些言论误导,认为港股直通车是解决外汇问题的唯一途径;
二是严防资金外逃的风险;
三是准备应对国际热钱对内陆支柱产业的冲击;
四是加强金融知识普及,让投资者真正了解海外市场的真实情况。
我暂时只想到了上述四点,任意一点做不到,我的建议是,永远别开通”
问题四:“对于次贷危机导致的悲剧性后果,内陆是否必须为米国分担压力?”
张远斩钉截铁地说:“除非人民币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元抗衡,否则此问题无解。”
问题五:“内陆股市是否可以借鉴港股模式?”
张远沉思后说:“这个问题当真要从两面性来说了,因为各有各的好处,非要选一个,若监管到位,我倾向于保持现有模式”
问题六:“你是否认为股指期货也不宜推出?”
张远幽默地回应:“除非我成为村长,否则我持保留意见。”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随后传来挂断的声音。
张远轻轻放下手机,心中却波澜起伏。
他知道,自己的言论直接触及了监管这一核心问题。
他却不知道,远在顺天,有一场和他相关的讨论。
“我之前跟他未打过交道,现在看来,这小子还真敢说~”
“都是肺腑之言嘛,如果没有表现,我还能说他狂妄,现在我的看法是,身在尘世,心系朝堂”
“那让他进朝堂,他又不肯~”
“以他那种性格,岂不是要做孤臣啊”
“好了,做个决定吧”
“97~98年的港岛对我们没有参考意义,这一次的恒指对我们自己的股市意义重大,我建议,秘密派一个观察团过去,切身的感受一下恒指多空对决的实际情况”
“附议”
“附议”
“附议”
“再加一条吧,让大院那边也安排人过去”
“站台?”
“对,站台,总不能让民族英雄被外人欺负了”
......
周一。
繁华的街景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车辆穿梭在宽敞的街道上,行人们匆匆忙忙,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忙碌的生活中。
然而,在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金融市场的脉搏正在跳动,一场关乎多空大战的较量即将上演。
多头们满怀信心,似乎已手握胜利的钥匙。
毕竟,肖老板作为港股直通车的倡导者,其权威性无人能及,他们仿佛已经摸到了四个“2”的幸运牌面。
然而,在这股看似不可阻挡的多头浪潮中,张远却静静地等待着他的时机。
他手中的底牌是双王,静候着最佳的反击时刻。
多空双方各自怀揣着胜利的憧憬,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中。
然而,在千里之外的乌兹,滨江合作组织成员理事会的会议却正在紧张地召开。
某位德高望重的老板在会议上就港股直通车政策发表了深思熟虑的见解。
他首先强调,一旦港股直通车落实,意味着内陆资本的自由流通将成为可能,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以避免内陆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