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家具只有两个分类。
一个是公家用的办公家具。
主要就是办公桌椅文件柜和接待区的沙发茶几。
另一个就是家用家具。
这个分类比较散乱。
在八十年代初期以前,由于老百姓的住房都是单位分配的福利房。
几代人同住一室。
对家具只有基本的需求,在功能上都是一物多用的。
尤其是东北地区。
由于都是火炕,也就很少生产床。
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加快,楼房兴起。
住楼的居民不能再建火炕了,才逐步的普及使用了床。
配套的就是集中供热,也就是要有暖气。
而平房区和大部分城郊偏远地区,依然是用火炕的。
单位分房,面积都不大。
客厅和卧室是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吃、住、活动都在一个房间里。
因此,家具需求就很少。
以前都是使用炕琴。
就是把四四方方的木柜子放在火炕上,或者架空在火炕上。
这样很实用。
既能收纳东西,还能节约空间。
地上就能摆放吃饭的桌子和凳子。
所以,折叠的靠边站饭桌就很流行。
这种靠边站吃饭的时候靠着炕沿支开,就是一个大圆桌。
再配上几个方凳或者圆凳,这就齐活儿了。
如果舍不得买靠边站的,就得有一个炕桌。
这种桌子是摆在火炕上的方形矮桌。
白天可以一直摆在炕上,吃饭喝茶或者抽烟聊天都围着它。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个炕桌就会立在墙边,也不占地方。
这是六七十年代人家的家具。
到了七十年代,家具就增加了。
比如,增加了大衣柜。
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挂大衣的。
后来增加了抽屉,也能放点小玩意和衣物。
家里有孩子的,仅有大衣柜就不够装了,还得增加五斗橱。
五斗橱比大衣柜矮差不多一半。
但是宽度和深度是一样的。
五斗柜一般都是一分为二。
左手边是抽屉,主要是放内衣裤和袜子这些东西的。
右手边则是一个柜子。
一般会悬挂上衣和裤子。
也有把衣裤叠好放在里面的。
五斗柜的桌面上,一般都会放些家中的电器。
比如收音机、手电筒。
条件好的,还能放电视机和录音机等等最值钱的东西。
当然,家里有座钟的,一般也是放在这里。
这年头,一般人家都追求三转一响。
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
家里房间小,除了大衣柜、五斗柜外,再放一台缝纫机,基本就没地方了。
每天晚上还得把自行车搬进屋里。
这样屋里就挤挤插插的,想要放个写字台就不现实。
所以,一般家里能有一张写字台的人家都不是一般人。
基本都是干部。
因为干部的房子要多一间房。
干部家的孩子从小就能趴在写字台上写作业。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在饭桌上写。
这就是差别。
其他的书柜、沙发、茶几也只能是干部享受了。
普通人家房子小,人口多,根本就没地方摆。
秦光明当然知道这样的现实。
他提出搞儿童家具也是瞄准了这些干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