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次战功卓着,李晟被朝廷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兼任多职,他的声名从此鹊起,威震天下。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训练军队,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晟继续带领着他的部队,征战四方,屡立战功,成为唐朝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吐蕃大军如潮水般涌向盐仓,将泾原节度使马璘紧紧包围。马璘及其部下陷入绝境,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时,李晟率领他的部队像猛虎下山一般,奋勇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势不可挡。在万军之中,李晟成功地解救出了被困的马璘。这场战役过后,李晟因其卓越的战功被封为合川郡王。然而,马璘却对李晟的功绩心生嫉妒,竟然将他调离战场,召回京城。但是,李晟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步伐,他的辉煌仍然在继续。
建中年间,唐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各地叛乱此起彼伏。李晟始终坚守在平定叛乱的最前沿,毫不退缩地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他首先与马燧、李抱真联合出兵,救援临洺,并在战场上斩杀叛将杨朝光。接着,他们在洺水大败叛军,声威远扬。后来,李晟成功平息了泾原兵变,收复了长安,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英勇事迹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大唐的每一寸土地,让人们永远铭记。
李晟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但他的才华远不止于此。他心怀家国天下,忠诚于大唐王朝,立志保家卫国,为百姓谋福祉。每逢国家陷入危机,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投身战场,以自己的生命和勇气守护着大唐的荣耀。
“奉天之难”爆发后,唐德宗被迫逃离长安,京城沦陷,国家陷入极度危险之中。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晟毫不畏惧,主动请缨率领军队救援。他深知任务艰巨,但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一路上,他积极招募士兵,迅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万人军队。
在激烈的战斗中,李晟始终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的英勇无畏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终于攻克了长安,成功解救了被困的唐德宗。
唐德宗对李晟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称赞他说:“天生李晟,以为社稷,非为朕也。”这句话表达了德宗对李晟的高度赞赏和信任,认为他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皇帝个人,更是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随后,李晟被封为西平郡王,并获得了将自己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的殊荣,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敬仰的英雄人物。
收复长安之后,李晟凭借其卓越的战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这也引来了德宗的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宗开始逐渐削弱李晟的兵权,将其职位调整为太尉、中书令等虚职。尽管如此,李晟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反而一如既往地忠心耿耿,默默地为国家的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深刻明白,一个真正的英雄,并不在于手中掌握的权力有多大,而是在于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
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在长安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的离去让德宗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整整五天都无法上朝处理政务。为了表达对这位功勋卓着的英雄的敬意和怀念,德宗皇帝追封他为太师,赐予谥号“忠武”,并命令朝廷大臣前往李晟府上吊唁。李晟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却深深地铭刻在了大唐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