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他一个砸缸的怎么杜撰。”
太清晰:“李斯那么聪明一个人怎么会败在赵高的手里,有点费解。”
明月湖:“胡亥信赵高啊!”
绿色头:“谁能证明沙丘之变?三人密谋,他人是怎么知道的?不过是意淫和打击秦二世合法性罢了。”
兜兜:“李斯被关监狱的时候说的啊。”
南北朝·范晔:“权欲蒙蔽人心,李斯与赵高共谋,置国家大局不顾,实乃千古遗憾。”
北宋·苏轼:“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李斯初入秦时,何其壮志豪情,终归黄土,令人唏嘘。”
唐·白居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斯临终前的悔悟,已无法挽回一切。”
南沙湾:“嬴政这一死留下一大堆烂摊子。
第一,没有立太子。第二,感觉自己要死的时候就应该马上把诏书发出去。
第三,或者应该在咽气前把重要的官员都叫来,说明谁继位。”
明·成祖·朱棣:“始皇之死,诏书未发,此乃帝王大忌。”
元·世祖·忽必烈:“草原上的雄鹰不会轻易让幼雏陷入风雨,应早定继承,稳固江山。”
开元八年
长安城内微风徐徐,宫苑中的牡丹绽放得尤为艳丽。
“古往今来的帝王,无不渴望基业永固,然观秦皇一朝,竟因猝然而逝,未及妥善安排后事,致令天下大乱。”
李隆基轻捋须髯,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朕每思及此,总觉其间教训颇深。”
身旁的姚崇闻言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
臣以为,始皇帝之所以留此憾事,一则在于对自身健康估计过高,未能预见生死无常。
二则,或许是他对继承人的选择犹疑不定,以至于错失良机。”
张说接话道:“正是如此,陛下英明。
臣曾读《史记》,其中载有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在沙丘密谋篡改遗诏之事。
此事不仅动摇了秦朝的根本,也为后续的六国旧贵族反叛提供了口实。
可见,帝王身后事的安排,不可不慎!”
“嗯,”李隆基沉吟片刻,“但朕闻,此事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史记》中某些细节可能出于后人的揣测或是司马迁个人情感的投射,并非全然可信。
毕竟,真相如何,历经千年,已经难以考证。”
此时,一向直言不讳的宋璟开口:“陛下圣明洞察。
即便如此,无论真相如何,始皇帝未及时确立继承者,确是不争的事实。
此番疏漏,足以警醒后世君王,不可不预作周全安排。”
李隆基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殿外,似有所思,“历代君主治国,莫不求社稷长久,百姓安宁。
朕身为天子,更需谨慎行事,以防此类意外发生。
朕欲效仿先贤,设立储君之时便昭告天下,使之成为定制,以免日后纷争。”
姚崇赞许道:“陛下仁德远播,此举必将使大唐基业更加稳固,后世子孙亦能遵法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