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廉颇虽老,尚能饭否?若非奸佞之言,何至英雄末路?”
三国·诸葛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廉颇虽勇,终为谗言所害,惜哉!”
清·曾国藩:“廉颇之勇,可敬可佩。然赵王之昏,更需深思。用人之道,贵在识人。”
元朔三年
殿内气氛凝重,刘彻的目光扫过群臣,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压抑的怒气:
“诸位爱卿,昔秦人明知郑国之谋,却贪渠利而终成其业。反观我大汉,治理黄河屡试不爽,何故也?”
薛泽躬身答道:“陛下睿智,郑国渠诚先贤之智。
然则,黄河之患,非一日之功所能克,其繁复远非郑国渠可比。
臣等虽竭力以赴,奈何天灾人祸交织,非臣等不尽心也。”
“尽力?”汉武帝冷哼一声,“尽心何以无果?朕所求非托辞,唯实效耳!”
徐伯表出列,躬身道:“陛下息怒,微臣以为,治河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合。
今臣愿领此重任,誓将黄河平定,以解庶民之苦。”
汉武帝目光一凝,审视着徐伯表,片刻后,缓缓点头:
“善哉!徐卿,此事交与汝手。记之,治水如治国,需得民心,需见实效。若成,朕必厚赏;若否,其咎自受。”
徐伯表心中一凛,深知此任之重,但见汉武帝决心已定,只能躬身领命: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殿中静默一瞬,随后薛泽开口:“今闻赵国与廉颇旧事,感慨良多。
廉颇之勇,举世无双,却因谗言而终老楚地,实为憾事。”
卫青点头附和:“斯言不虚,廉颇之才,战国名将,其用兵如神,本当为赵国立下汗马功。
可惜,君臣失信,佞言逞威,英雄迟暮。”
“正是。”霍去病点头,“廉颇虽老,壮心未已,斗米十斤肉,力证雄风犹存。然一言之失,竟为千古遗憾。”
薛泽躬身道:“陛下,此事警醒吾等,用人当明察秋毫,勿轻信一面之词。更须珍惜英才,勿使奸佞有隙。”
刘彻点头,思绪似乎被拉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言语当中,声音中带着几分罕见的激愤与痛心:
“爱卿所言极是,君臣互信之重,犹似国之基石。
江充那厮,竟以巫蛊之祸污蔑我儿据,致使父子反目,手足相残,此等奸佞,实乃国之蛀虫,朝之祸害!”
薛泽深知汉武帝心中隐痛,轻声劝道:
“陛下,今陛下明鉴万里,必能辨忠奸,防微杜渐,使大汉江山稳固,社稷安泰。”
汉武帝长叹一声,缓缓道:“痛定思痛,方得长治久安。
朕自当明察善断,不受谗言所惑,以史为鉴,警醒世人。
诸位爱卿,汝等乃朕肱股之臣,当共勉之,谨记,谨记!”
众臣闻言,皆感怀于汉武帝的深谋远虑与自我反省,纷纷躬身应诺:
“臣等定当效忠职守,辅佐陛下,共谋大汉之兴。”
汉武帝点头,目光重新变得坚定,仿佛从阴霾中走了出来,转向光明的未来,继续着他的宏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