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初步化解(1 / 2)

永乐九年

    随着光幕中层出不穷的点评,朱棣目光逐渐从不安转为深思,随后神色严肃的在光幕上不断滑动,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最后神色复杂的沉默良久,他缓缓落寞的叹了口气,环视群臣,众人皆屏息以待,不敢出声,唯恐打破这凝重的气氛。

    “后世之评,褒贬不一,”朱棣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有言朕乃篡位之君,亦有赞朕励精图治,武功显赫。看来,朕之功过,后人自有定论。”

    杨荣小心翼翼地插言:“陛下,后世人之评说,多有偏颇,不可尽信。但能确信者,陛下之圣明、永乐之盛世,实为我大明之荣耀。”

    夏元吉附和道:“正是,陛下北征蒙古,南定安南,西巡甘肃,东狩辽东,四海宾服,万邦来朝。陛下之功,山河可鉴,日月可证。”

    朱棣微微点头,似是对群臣的赞誉感到慰藉,又似在自我确认。

    “朕一生征战,为的便是这大明江山的稳固。后人若能继朕之志,守我大明基业,便是对朕最好的评价。”

    朱高炽见状,连忙表态:“父皇放心,儿臣定当谨记祖训,遵循太祖遗志,励精图治,绝不让宦官干政,绝不负陛下所托。”

    朱棣闻言,目光温和了许多。“太子,汝可知道,为君者,非仅需武功,亦需文治。永乐大典,便是朕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望汝能珍视。”

    “儿臣谨记,永乐大典乃我大明文化之精华,儿臣定当广为传扬,使之流芳百世。”朱高炽郑重承诺。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随即目光转向群臣。

    “诸位爱卿,后世之事,朕虽无法干预,但今日之大明,需要尔等的辅佐。

    宦官之事,必须严防,不可让其坐大。至于藩王,亦需谨慎,以防激起内乱。”

    群臣纷纷应诺,杨荣、夏元吉等重臣更是保证:“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维护大明江山社稷。”

    朱棣再次在光幕上寻找着那个他非常熟悉的名字,依旧一无所获,长叹一口气,似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又似乎充满遗憾。

    他默默开口,像是在与朝臣对话:“如此,也罢。”

洪武四年

    朱元璋与马皇后正于御书房中,品茶论国,窗外秋色正浓,金黄的叶片随风轻舞。

    马皇后看着光幕上关于未来的记载,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

    她轻声对朱元璋说:“重八,这些文字记录的未来,令人忧心。”

    朱元璋神色凝重,“允炆者,必标儿之后也,标儿...恐有不测之风云!”

    马皇后听罢不由紧张起来,忙起身就要去找朱标,朱元璋也跟着一同前去。

    殿中依旧跪着的朱棣见到马皇后与朱元璋急冲冲赶来的身影,眼睛不由露出欣喜的光芒:

    后世誉吾为永乐大帝,明君之名,实至名归。篡位之举,实乃迫不得已,允炆失德,理当宽宥于吾。

    他充满期待的喊了一声:“父皇…”

    紧接着便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略过他朝着朱标走去。

    他的眼神逐渐黯淡,张了张嘴,最终还是选择沉默。

    朱元璋与马皇后细细打量着朱标的神态面容,又喊来太医确认无碍才暂时放下心来。

    马皇后走近朱标,眉眼带着忧虑地说道:“标儿,汝总是国事操劳,可得学会劳逸结合才是。”

    朱元璋也点头附和,他深知太子的重任,但也明白身体健康是根本。

    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标儿,汝是我大明的储君,未来的大明天子,国事固然重要,但汝自己的身体更需要照顾好。”

    朱标听罢,心中既感温暖也感责任重大。他深知父皇与母后的担忧,郑重承诺:

最新小说: 各种女孩子贴贴(abo+futa注意) 午夜凶铃 华娱:导演只想省钱 小吃店通古代,我卖预制菜发家了 身为魅魔却绑定了绿江系统 穿成西游早逝大师姐:就是你欺负我家猴儿? 海贼:开局获得冰之灭魔魔法 小鱼薄荷 九公主她又美又飒楚倾歌 簪花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