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最初来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
1300多年前,约克坦玛雅印第安人用焙炒过的可可豆做了一种饮料叫chocolate。
早期的chocolate是一种油腻的饮料,因为炒过的可可豆中含50%以上油脂,人们开始把面粉和其它淀粉物质加到饮料中来降低其油腻度。
16世纪初的西班牙探险家埃尔南·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特克国王饮用一种可可豆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饮料,科尔特斯品尝后在1528年带回西班牙,并在西非一个小岛上种植了可可树。
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了粉,从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热后被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深受大众的欢迎。
不久其制作方法被意大利人学会,并且很快传遍整个欧洲。
1642年,巧克力被作为药品引入法国,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进入阿美莉卡,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
1828年,荷兰VanHOUTEN制作了可可压榨机,以便从可可液中压榨出剩余的粉状物。
由VanHOUTEN压榨出的可可油脂与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世界上第一块巧克力就诞生了。
经过发酵、干燥和焙炒之后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块、可可脂和可可粉后会产生浓郁而独特的香味,这种天然香气正是构成巧克力的主体。
1847年,巧克力饮料中被加入可可脂,制成如今人们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块。
1875年,除了钟表和军刀外,瑞士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东西,那就是巧克力。
瑞士的巧克力的种类丰富,价格也适中,最适合作为礼物。
牛奶巧克力是在瑞士发明的。
因为调节牛奶的温度非常困难,虽然欧洲各地都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一直没有成功,后来,瑞士人达尼尔·彼德于1875年发明了制作方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巧克力的生产,巧克力被运到战场分发给士兵。
而被称为巧克力王国之一的比利时,在1983年创建了汉密巧克力品牌,致力于将比利时最好的哈顿巧克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此系统的根据时间线简单介绍完巧克力的发展历程,汤圆忍不住口干舌燥,稍微喝了几口水。
“先休息一会儿。”
温阳也不催促,反而转换镜头,拿着一枚巧克力球放入口中,“接下来的另一个甜品,正好我略知一二。”
说着,他重新转换镜头,对准不远处一盘颜色和造型都十分卡通的饼干,
“这款玛格丽特小饼,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它发源于意大利,是毫无争议的新手级饼干。
不会用到繁多的工具,也不需要特殊的材料,简单朴实的外观,味道却是香酥可口,有些类似旺仔小馒头的口感。
当然,虽说是新手级别的饼干,但大家之前也见证了我身边的这些小伙伴究竟弄了多大的笑话。”
温阳开了个小玩笑,拿着一块小老虎模样的饼干展示在镜头前,“小白虎可不可爱?不如大家猜猜,这饼干究竟是出自哪位大厨之手?”
话一出,直播间弹幕开始不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