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老师兴奋得满脸通红,乐得合不拢嘴,自言自语道:“哈哈!我宁某教了半辈子书,没想到能碰上这么个奇才。这可不就是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他拍了拍包公的肩膀,激动地说:“孩子,老师给你起个官名,就叫‘拯’,希望你将来能像那回春妙手,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扶危济困;再给你起个字,叫‘文正’,‘文’和‘正’合起来不就是‘政’嘛,老师相信你将来处理国家政事,必定是个公正廉明的好臣子,能为百姓谋福祉,解民倒悬。”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过去了五年。包公已然十四岁,那知识储备丰富得吓人,就如同一个装满智慧的宝库。他写的诗文更是出类拔萃,文采斐然,让人赞叹不已。
宁老师着急地来找包家大爷包山,心急火燎地说:“包山啊,你家包公那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聪明伶俐,学富五车。得赶紧报名送考啊!这孩子将来必定能有大出息,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那多可惜呀!”
包山赶忙找到包员外,苦口婆心地劝道:“爹,让三黑去参加考试吧。您瞧瞧他平日里读书那么用功,废寝忘食的,脑袋瓜又这么聪明。如果能考中,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啊,咱们包家也能跟着沾光。”
包员外连连摆手,一脸严肃,眉头紧锁地说:“不行不行,这考试一来一回得花不少钱呢,路途遥远,还得住宿吃饭,太浪费了。咱可不能瞎折腾,家里的钱得省着花。”
包山无奈地叹了口气,愁容满面地对宁老师说:“老师,我三弟年纪还小,我爹怕他去考试经验不足搞砸了,到时候名落孙山,反而不好。”
宁老师着急地跺了跺脚,双手挥舞着说:“这孩子聪明过人,基础又扎实,怎么会搞砸!他就像那练武奇才,只要有机会上场,必定能大放异彩。错过了这次机会多可惜啊。”
就这样,日子在争论和等待中一天天过去,又过了几年,包公已经十六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