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实验室,李星感受到轻松愉快,那块实验用的农田上已经干干净净,啥也没有了,李星才想起来水稻已经成熟,收割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有亲眼看到水稻智能农机的收割画面,李星只能调出实验视频,开始慢慢看,没看出没啥问题,此前小凡就检查过一遍了,他也没发现问题,可见水稻智能农机的生产能力非常完善了。
看着已经完全晒干存储好的水稻,李星决定明天去打成米,然后做成饭,尝尝味道。
产量相较于这款种子在该地区的平均产量有了15%左右的提升,这并不容易,因为水稻作为最重要的主食,在这方面的科学投入非常大。
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种子,这些能提升产量的方式方法都研究得透透的了,能提升的空间非常小。
所以这15%就是精细化种植带来的产量提升,人工种植因为成本确实没法在这方面发力。
哪个农民能做到杂草长出来的第一时间就拔了,害虫出现的第一时间就杀虫,随时根据天气,降雨,阳光等各种因素合理施肥?
连水稻都有15%的提升,李星对粮食产量的提升更有信心了。
第二天,李星吃到新米做的饭,他觉得真的很好吃,按照精细化种植的过程,这些米的品质肯定是非常高的。
当然也可能是他的心理作用,毕竟虽然不是他亲自种的,但也差不多了,所以他喊了李青青过来试一试。
“你就为了测试米好不好吃,就喊我过来?”,李青青看着李星,轻轻地敲敲他脑袋,看他脑子是不是坏了,怎么这么傻气。
“当然还因为想你啊。”,李星抱着李青青,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晃晃悠悠,幸亏这椅子结实。
李青青给了他一个白眼,李星才从学校到实验室不到3天,她这段时间做毕业论文的数据调查,确实是太花时间,一定程度地忽略了李星。
一开始李星让小凡帮她统计数据,她还不愿意,觉得是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辈子都要跟随她,她不想作弊。
但是自己去调查确实很难得到正确的数据,有时候是连错误的数据都得不到。
所以她还是把小凡给的数据,精挑细选,然后自己去调查论证后写到毕业论文里,降低一点难度,但还是耗费时间精力。
“确实好吃。”,李青青通过电饭锅煮饭和柴锅蒸饭,两种方式的结论一致,确实香气十足,不比市场上15块一斤的精品大米差。
口味这个小凡确实测不了,因人而异,而且小凡现在还没有身躯,他可以控制机器人,但是机器人吃电的,也尝不到味道。
这款水稻种子就是北方地区的大量种植的种子,口味不算差,但是和精品比还是有差距,在市场上的售价差不多2.5元到4元一斤。
李星把所有实验视频发给农业科技委员会,李星打了100斤大米,把剩下的水稻都给他们了,农业科技委员会收到实验视频也振奋不已。
农业科技委员会也召集核心员工一起看视频,没有剧情,这个无人机为水稻智能农机拍的实验录制视频,拍得还不错,而且小凡还自己添加了他喜欢的背景音乐。
只是看一个智能农机的工作,但是大家却比看到好看的电影更激动兴奋,因为这是真实的。
智能农机是无人化智能化农业生产项目里最关键的一环,没有它这个项目就不存在。
“真厉害啊,没想到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么厉害的技术。”
“那以后是不是能推广到工业生产啊。”
“应该可以吧,至少绝大部分工业生产比农业生产环境还简单一些,而且现在好多工厂都已经无人化了。”
“就这个机械臂的灵活程度和工作速度,打螺丝就已经可以完全无人化生产了。”
大家议论纷纷,这个视频也为他们推进整个项目注入一剂强心针,此前只是最高层相信李星,现在这些中层,基础的员工也确信项目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