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到水田是没有公路的,只有一条小路,农机收起轮子,伸展出的蜘蛛腿,行动并不慢,相当于一个人快走的速度,略慢于跑步速度。
水稻智能农机到达育苗床,展开自己的机械臂,就开始拔秧苗,8条机械臂动作比人还快,而且它8只手,效率再提升4倍。
机械臂敏捷又规律地将秧苗放置到它的秧苗存放区层,很快就把秧苗全都整整齐齐地放进去了,李星看到了一种美感。
拔完秧苗,农机开始把育苗用的育苗床翻耕了一下,因为一般育苗床都是特地用泥土堆起来,略微高于水面的,方便种子萌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插秧时,这块育苗床要重新翻耕一下,使其高度和水田其他地方一致,低于水面5到10厘米。
然后农机走到水田田头,以倒退的方式插秧,一次插秧根据水田边的形状决定机械臂数量,如果规则的4边行就是8个机械臂都插,如果不规则,简单计算一下。
从这头走到那一头,一次插8株秧苗,很快一亩田2的两万株秧苗就全插完了,总之非常整齐,完美,强迫症看了表示舒适。
一个小时搞完一亩田,而如果同样的工作,一个人来做,少说也得20个小时,一天还搞不完,得两天,或者两个人做一天。
插秧要不停地弯腰,伸腰,对腰的损伤非常大,很多种一辈子地的农民腰多少都有一些劳损问题。
当然坐办公室,一天坐十来个小时的白领,腰有伤的也不少,李星前世好多程序同事都有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的问题。
李星看水稻智能农机干了一小时的活,看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但是他的实验室基地也就这一块农田,智能农机也没其他活可以干了。
李星下田仔细检查水稻的插秧,插得很不错,没有弄断根部,这活就是干得一个字,漂亮。
电池支撑水稻智能农机高强度工作了一小时,电量下降不到5%,也就是还没花到5度电,如果在家一个小时用5度电,会觉得很贵,电费爆炸。
但是农忙时,花2块5毛钱去请一个工人插秧一天,人家会觉得你是个弱智。
实验进行得很顺利,李星也就放心了,接下来就是小凡着手设计其他农作物农机,还有适配各种地形,各种大小的农机。
这工作量就大了去了,当然小凡作为超级AI,这点活不在话下,况且很多农作物的种植逻辑完全一致,也不需要重复设计,做一款功能复杂一点,能种植多种农作物的农机就行。
李星在实验室基地,自己当个讨厌鬼,各种人工阻挠农机工作,看它的安全逻辑是否合格,别到时候伤到人就不好了。
结论是非常不错,他自己作死,农机也没伤到他,完美符合李星以人为本的核心原理,只要安全性不出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哪怕真的哪款农机有问题,种的农作物大失败,完全挂掉,没有收成,李星都能用钱解决,但是伤到人,这就不止钱的事情了。
无论自己变得多强大,李星都一直在心里告诫自己,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星星,来一趟,带上你的超级电池。”,李星还在学习和做实验的时候,李嘉奕打来电话。
“好,李叔。”
李星带上3块一百度电的电池,赶往李叔那边。
“来,星星,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周教授,是电池方面的专家,也是电网系统的人。”
“这是李星,水木大学大三学生,天才,超级电池就是他搞出来的,超大型蓄电池工厂方案也是他提的。”
“你好,你好,李星同学。”,周教授伸出手来,表现得非常热情。
“你好,周教授,喊我小李就行。”,李星从不在为国为民的大佬面前装。
“你把电池带来了吗?”,周教授上来就是问电池,显然非常关心。
“带来了,在车里。”,李星回答道。
“周教授,别着急,又跑不了,我今天陪李星一起跟着你去做实验,放心。”,李嘉奕说明周教授来意。
“那行,咱们就出发。”,李星也不磨叽。
三个人坐李星的车,李星开车,周教授给他设置了他们研究所的导航。
到了研究所门口,做完登记,李星直接根据周教授安排,把车开到了电池实验场地。
“来,小心点,慢慢抬。”,周教授把这三块电池当成宝贝,一再吩咐参与实验的人小心再小心。
“周教授,没事,如果这点磕碰都搞不定,安全性那么低,怎么可能做超大型蓄电池工厂,那不成了一颗注定要爆炸的炸弹了么。”,李星开口让工作人员别那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