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五年
司马炎在朝堂上开始提前放出南征的风声,想看看群臣的反应。
但一经提出,便遭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特别是贾充,认为炎汉之所以亡,在于屡次败于东吴之手,擅动刀兵,让天下百姓没有一日处于安稳之中。
而如今晋朝初立,正是与民休息之时,而司马炎也钦定了无为而治的方针,如今南征,岂不是朝令夕改?
又说: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鲜卑人正在举兵发晋,西北战事只是暂时告一段落,但是鲜卑之乱还没有彻底平息。
可以预料到的是,秃发树机能一定不会甘心就此降服晋朝,故而此时伐吴,并非其时。
但主战派的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治下百姓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朝堂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
使得每年过江投附朝廷的吴国人多不胜数,孙吴此时已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
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在朝堂上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辩论。
但对于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天下,司马炎是站在主战派一边的。
因为这并不是一拍脑袋才决定的,而是有着充足的准备。
在之前孙休在位时,司马炎顾忌孙休,所以一直没有出兵,而是在积蓄实力。
不仅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还让其实行仁政,与东吴争夺民心。
于是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
与之相对比的,则是孙皓挥霍无度,手下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就连饭也吃不饱。
为此羊祜多次派人去往对面的吴营,送酒送肉,瓦解吴军斗志。
长久以往之下,吴国上至将领,下至士兵,早就一步步心向晋国,期望着晋军早日来攻,救他们出苦海。
除了羊祜这边,司马炎还继续在益州编练水师,筑造战船,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加之炎汉的益州水师底子,晋军在长江之上水师的实力,已经不逊于吴军,甚至有所超过。
所以司马炎不断劝说贾充等人,最终力排众议,通过了对吴战事的决议。
三月
司马炎正式下达了《告知天下诸民伐吴国诏书》。
接着开始排兵布阵。
在与手下诸将的分析后,司马炎最终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夺取吴国。
下令以贾充为大都督,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
其中五路大军,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第六路晋军则由巴东、益州出发,沿长江东下,在益州水师的掩护下,直捣吴国都城建业。
这个部署,总兵力超过二十万。
四月
晋军大举来攻的消息,迅速在吴国国内散发,有惊恐的,有高兴的,不一而同。
但孙皓显然是愤怒的,他立即调集军队,前往要地驻防。
五月
晋军一路沿着长江而来,吴国在巫峡设置的用于阻挡晋国益州水师,封锁江面的铁锥、铁链,也被益州来路的王濬、唐彬一一排除了。
见晋军所到之处,闻风而降,几入无人之境。
孙皓感到不解,在臣子的建议下,他决定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又大赦天下,意图挽回在国内的名声。
但此时仿佛已经为时晚矣。
很快,顺江直下的益州军,距离建业不远了,又在洞庭湖附近,打败了东吴放置在洞庭湖的水师,就在两人准备攻打建业之时。
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大都督贾充命令北边战区的王浑等人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
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
结果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被王浑阵斩,而吴国驻守武昌的,武昌督伍延又被杜预斩杀,东吴大军十去其八。
而更加危机的是,吴军主力渡江北去不久,益州的水师就已经出现在建业的江面上。
遮天蔽日的战船之上,悬挂着的“晋”字旗,就仿佛在告诉吴国百姓,吴国国灭之日就在今朝。
吴国建业,皇宫之中,数百个近臣叩头请求孙皓拿办法。
可此时的孙皓也没有办法,反倒向众人询问求活之计,众人都说:
“如今晋军来到国都之下,所到之处都兵不血刃,这都是岑昬奸诈谄媚,让陛下大兴土木,使士众深受困苦的缘故。
若不杀岑昬,则军民定不能久受,建业就要破了,给岑昬定罪,百姓士卒听说后,一定会为陛下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抵达。”
孙皓此时惊慌不已,想也不想的对一旁的岑昬说到:“这样的话,就应当以你向百姓谢罪罢。”
下面的大臣们,一听孙皓的话,当即上去将岑昬当庭收捕,并推出去斩杀。
但很快孙皓就反应了过来,想要再阻止,可岑昬已经被杀了。
这时,孙皓派往武昌救援的陶浚,因为见武昌失陷,再去求援已经没有了意义,便引军回到了建业。
孙皓就立即召见他,问他水师如今的情况,能不能击败晋军的水师。
陶浚回答道:“蜀地的船都很小,不如我吴国的大船,更别说‘飞云’、‘盖海’两艘天下大舰,甚至大帝在时筑造的‘长安号’。
现在陛下给臣二万兵,乘坐大船战斗,想必对付他们,也足够了。”
孙皓听后大喜,当即授陶浚假节钺,明日就出发,击溃益州水师。
但东吴水师的将士一听说明日就要去与晋军战斗,知道吴国灭国就在不久,晋国统一天下已经成了定局,不愿意再徒损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