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诸葛亮统计的,加上估计出来的孙吴人口,天下总户数应该在三百三十多万户,也就是两千多万人。
如今乱世基本停歇,比之经过秦末乱世,汉初统计的人口近千万人,故汉末年,光武年间统计的人口一千二百多万,这次乱世,诸夏幸存的人口多了不少。
不过也是因为统计人口,丈量土地,使得诸葛亮得罪了大批的豪强、世家。
使得世家代表陈群、白艺,不断听到有说诸葛亮坏话的,白艺还好,安慰安慰,再讲明利弊,手下的大族也都偃旗息鼓了。
可陈群就不一样,身为世家利益的实际代表,多次在中书会议上,公开抨击诸葛亮的治政手段太过于激烈、严厉,百姓苦不堪言,让刘禅治他的罪,甚至免去其丞相之职。
乍一听,诸葛亮仿佛是一名酷吏,刘禅差点就相信了陈群。
好在刘禅听从了太后白月的建议,留了心眼,没有立即听陈群的,而是下朝后让人去明察暗访,发现百姓多有称赞诸葛亮者,而辱骂诸葛亮的都是些大族子弟。
得知真实情况后,刘禅继续一如既往的支持诸葛亮,这让陈群十分生气、郁闷。
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己方利益,陈群决定支持司马懿,想要用司马懿来对抗诸葛亮。
等到雒阳营造成功,上表司马懿的功劳,以及当初劝曹叡投汉的大功,推荐他担任司徒之职。
刘禅认真思索后,同意了陈群的意见,任命司马懿为司徒,并录尚书事。
有着司马懿在一旁辅助,出主意,陈群对付起诸葛亮来,轻松了许多,不再是节节败退。
而诸葛亮也逐渐感觉行事愈加困难,每推行一件事,都要花费以往双倍的精力、资源。
以诸葛亮的智慧,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朝争是不可避免的,也只好多花费一些心思,在朝堂上。
一直推行迅猛的政策,开始缓慢了起来,不再如以前那样,常常事与愿违,被下面的官吏忽略或干脆蒙蔽。
七月
益州刺史羊祜上报朝廷,益州大姓雍闿、越巂夷帅高定元、牂牁太守朱褒裹挟起兵,使得益南数郡都深陷叛乱之中。
又有贼军兵力数万人,军势盛大,益州兵马不能制,请求朝廷派精兵剿灭。
诸葛亮得到此战报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即进宫禀报刘禅,并说:
“如今江州正在全力营造伐吴的战船,眼看就要成功。却不想突然起了叛乱,而且跨州连郡,军势之大,以至于州军不能制。
益南多蛮族,汉人甚少,况朝廷距离益南距离甚远,若不彻底解决,恐年年反叛,以至于造成桓灵之时的凉州之事,拖慢甚至拖垮大汉。
再加上巴郡距离益南不过百里,若贼军攻打巴郡,焚毁战船,劫掠物资,则攻灭孙吴遥遥无期。
故而臣请命亲自带兵平定南蛮,以保益南再无叛乱。”
刘禅有些犹豫道:“只不过是边境一异族叛乱,何须丞相亲自出马,派一上将,领兵平之,不就好了吗?”
诸葛亮摇头道:“陛下有所不知,此次叛乱非寻常之乱,一者是异族联合汉人豪强,若不迅速平定,恐波及益州全境,甚至失去益州。
二者益南偏远,多是不毛之地,第一次征伐是彻底解决南蛮问题的最好时机,随意派遣一员将领,只会一味地制造杀戮,反倒会使得南蛮问题一日更比一日糜烂。
三者臣治政益州多年,对于益州的人事、地形、天气多有了解,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集合最大的力量,将其解决,换了旁人,恐益州诸大族不会顺利配合。”
刘禅仔细一想,便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然后又询问诸葛亮南征,朝中大事该交给谁处置?
诸葛亮道:“侍中费祎、董允都是可以依靠的,丞相府长史法正也能够代替臣处理一些政事,尚书令白浚有公心,可以协助陛下处理国政。
还有先帝时期遗留的一些老臣,陛下也可以暂时重用。况且臣此次出征定会快去快回,所以请陛下放心。”
“如此,朕便同意丞相的请求。”
七月五日
刘禅加丞相诸葛亮益州都督,领兵五万,平定益南叛乱。
又下令赐丞相长史法正录尚书事,尚书令白浚加给事中,暂时代行诸葛亮南征期间的丞相职责。
九月二十日
诸葛亮带着五万汉军,抵达成都,与益州刺史羊祜带领的三万益州兵汇合。
双方见面一阵驱寒温暖之后,诸葛亮升帐议事。
参军马谡道:“职下认为,这次南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南蛮臣服,益南将数十年不需要担心蛮乱。”
诸葛亮十分看重马谡的建议,并将其转达为众将所知。
本来雍闿联合夷帅高定元、牂牁太守朱褒起兵时,益州的夷人并不想要与他们一起反叛,安安静静的生活不好吗?
雍闿就对夷人首领孟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