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韩的事情解决完毕,刘禅又询问孙吴之事。
诸葛亮出列奏对:“孙权势微,兵不过十万,民不过百万,能够留存至今,甚至多次使曹韩顿足,不过占据地利,依靠水师之利。
然我国水师多在黄河,长江甚少,故而多次攻略少有战果。
因此臣认为孙吴不可轻视,也不能速胜,应该在蜀地江州编练一支强盛的水师,待水军完备,顺江直下,孙吴逆流,绝对不是大汉水师的对手。
等到我大军与其战于荆州,后方水师空虚,张将军可乘坐广陵水师之船,充实而渡,袭取吴郡。
孙吴前方大军听闻后方失落,必定军心大乱,敌势必破,没有了水师之利,孙吴就如同失了爪牙的野兽,吴国步卒孱弱,蜀中水师可顺流直取建业。
荆州之师也可渡江夺取荆南四郡,三路齐发,建业失落,孙逆可平也。”
众人都认为诸葛亮之策十分完备,都同意他的意见,刘禅见此,便下令拜诸葛亮为水军都督,收集全国船工,于江州全权负责督造蜀中战船。
六月
刘禅下达《伐韩令》,加诸葛亮为大司马,领兵十万,分三路伐韩。
一路以大将军白兴为主将,领兵五万,从兖州出发,向西攻打曹韩之司州。
一路大司马诸葛亮亲领,领兵三万,从关中东向,与白兴会攻曹韩都城洛阳。
一路以汉中太守姜维为主将,领兵两万,从汉中攻打曹韩荆州襄阳,防止孙吴趁乱夺取襄阳城。
七月
三路大军如同一股洪流,向着曹韩的地盘席卷而来。
七月三日
曹韩皇帝曹叡,召集群臣,商议抵御赵汉之事。
最后派人前往孙吴,说服其看在唇亡齿寒的地步,出兵协助曹韩御赵。
然后加司马懿为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与大司马曹真一起统领整个曹韩十万军队,抵御赵汉。
不过曹韩全国十万人,司马懿手中的部队就有七万,主要负责诸葛亮与白兴方向。
曹真负责汉中的姜维。
七月二十三日
司马懿命令其子卫将军司马师领兵两万,驻守京师洛阳,防御关中而来的诸葛亮,自己亲帅大军五万,进驻荥阳,抵御白兴。
七月三十日
诸葛亮包围谷城,围而不攻;另一边白兴与司马懿在荥阳也陷入对峙,反倒是汉中的战役十分惨烈。
八月十日
姜维以强兵攻破上庸,曹真率残兵退守房县。
八月十三日
姜维领兵进抵房县,当日下午开始攻城。
由于姜维带领的,都是经过朝廷遴选的精兵,因此根本就不是曹真手上三万普通士卒能够比拟的。
在出征之前,诸葛亮就秘密召集他,跟他说了他这路的作用,就是强势击败曹真,以便为大的战略策应。
因此,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攻,不断地强攻,让曹真顶不住,向朝廷求救。
八月二十五日
姜维攻破房县,曹真领败军一万余人退守襄阳城。
见姜维攻势如此迅猛,又听闻司马懿与司马师那边基本没有什么战斗,曹真十分不舒服,果然向朝廷求救,并要求司马懿派出援军。
曹叡接到曹真的求救信,立即叫来司马懿留在洛阳的另一个儿子,侍中、议郎、洛阳典农中郎将司马昭。
“爱卿是司马都督之子,如今谷城、荥阳战场没有那么着急,可是襄阳却眼看就要失守了,何不去信汝父,拨给大司马些援兵,也好稳定南方战线。”
司马昭却拒绝了:“陛下容禀,非是臣父不拨给大将军援军,实乃无兵可用啊。
陛下不知,表面上看如今谷城和荥阳岁月静好,实则波涛汹涌,暗流涌动。双方都在寻求对方的破绽,以求一击毙命。
若因为大将军,而导致谷城、荥阳兵力不足,被赵军抓住破绽,致使防线崩溃,赵军长驱直入,肆虐司州。
则洛阳危矣、陛下危矣。
襄阳毕竟不如两地重要,即使失陷,还有宛城,甚至是许昌,可见大将军回转余地之大,而臣父回转余地之小。
如此明显的事,大将军为何看不出来,或者说看出来了,有什么别的目的。
还有,臣父、臣兄如此拼死御敌,致使没有一城一池失陷,大将军反而节节败退,其中是否有些许猫腻,还犹未可知啊。”
曹叡听到后面,越听心中不安感越强,对曹真也是愈加不满,随即道:
“既然如此,还请司马都督、卫将军安心抗敌,其余事情,朕自会帮他们挡下。”
“多谢陛下,若无事,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