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平定后,天下就只剩下曹韩占据的豫州与荆北,吴国占据的扬州、交州与荆南。
这些年虽然赵汉因为高层大换血,所以不得不停下战争步伐,处理好国内的政务。
但是曹韩与孙吴并没有歇着。
自从益州被赵汉占据,特别是唯一一个联系凉州的汉中丢失,曹韩便失去了凉州的消息,一度以为大将军夏侯渊等人已经身死。
故而曹丕重新任命了曹真为大将军,主持全国军务,以司马懿为尚书仆射,作为政务核心。
不过益州战略失败,曹丕重新盯上了荆州,妄图挣扎。
故而连续两年,率大军八万,亲征荆南,但是都被吴国大都督陆逊所阻止。
无功而返。
赵汉、曹韩面临着新老交替,孙吴也一样,不过孙权比之刘备、曹操年纪比较小,故而如今还健硕的在位。
不过老将甘宁、鲁肃、张昭、黄盖等人都相继去世,孙吴也面临着无将无才可用的情况。
适逢曹丕南征,孙权无奈用上了鲁肃临终前推荐的,才三十岁出头的陆逊为荆南都督,命他抵抗曹军。
好在陆逊不负众望,运用曹丕轻视自己年轻的优势,从江夏绕过曹军防线,成功烧了曹军位于当阳的粮仓。
曹军粮草短缺,无奈撤退。
第二年,曹丕再次来袭,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统帅江东水陆军三万,抵抗曹军。
最终曹丕因为缺乏水师之利,以及没了凉州马场,马力不足,无功而返。
骑兵没有办法,但是水师自己可以在襄阳督造。
于是章武四年,这次曹丕在汉水的水师一万人训练完成,再次起大军六万,攻打江夏、庐江。
江夏与庐江,也是曹丕多次南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曹丕丢失了了汉中,实力大损,又逢汝南、陈留叛乱,荆北兵力空虚之际。
当时还没有病逝的鲁肃,果断突袭了曹军在江北的驻地,曹军大败,接连败退出庐江、江夏,最后于江陵抵住东吴的兵锋。
至于孙权为什么敢在这个时候攻打曹丕,一者曹韩在南边的兵力不足,二者曹军在江南的名将曹仁新逝,士气大跌。
三者曹韩实力大损,已经与孙权没什么差别,故而孙权也不虚了。
孙权一介雄主,岂会甘心自己一直对曹丕小儿称臣纳贡,曹丕可称帝,刘备可称帝,为何自己不可?
只是曹军报复来的如此之快,是孙权没有料到的,只好放下正在准备的称帝计划,全力抵抗曹丕的来袭。
虽说曹韩势力因为赵汉大损,但是也要看与谁相比,骑兵受损,但是曹军步卒依旧精锐。
战争初期,曹丕凭借精锐的军队,接连胜利,吴国军队根本不能敌,使得曹丕攻下了半个江夏郡,兵锋直抵庐江。
最后是陆逊凭借水师之利,一路强行凭借舰船驶入汉水,烧了曹军位于当阳的粮草。
曹丕无力再进,只得引军撤退。
第二次甚至丢失了荆北地区,江陵重镇失陷,使得吴军兵锋抵达襄阳。
两次南征的失败,让曹丕极为受挫,甚至不愿意再战,想要等着刘禅来攻,自己直接投降好了,但是司马懿见此,劝说道:
“与其与吴国争雄,不如重新夺回汉中,我们这两年只是失去了凉州的消息,凭借夏侯将军的勇武,未必就失了凉州。
若是重新夺回了汉中,凉州失而复得,吴国难道还能够再次与我们相争吗?”
曹丕被司马懿说动,便任命司马懿为骠骑将军、荆州都督、假节、改封向乡侯,领兵三万,驻兵襄阳,命他全力攻略汉中。
司马懿进驻汉中后,派出多路探子细作潜入汉中,探听情报。
除了得知如今凉州正在经历战事以外,还探得汉中守将是太守张任,上庸的守将是则是偏将寇封、孟达。
张任、孟达是蜀将,寇封原是荆州人,一直跟着刘琦,而刘琦如今已在平原享福,不再关注天下事,一心只结交名士、谈吐诗赋为乐。
思虑再三,司马懿派人给寇封传信,书中道:
“当初将军随平原王刘琦、益州刺史诸葛亮转战蜀地,与黄忠、严颜等人同帐为将,亦是两人之心腹,但如此所为,所为不过富贵而已。
而今刘琦为平原王,尽享人间安乐;诸葛亮为益州刺史独揽蜀中大权,权势在握。
可是将军您呢?
听闻贵国昭烈帝平定巴蜀,多赖将军翻阅崇山峻岭,辛苦奔走,所立下的功勋不可谓不大,然最终封赏的诸将中却没有您。
反而使降将张任位居您之上,这对于将军难道是看重的吗?在下实在是为将军感到不值啊。
就连当初诸葛亮身边的文吏法正,都位居了雍州刺史,可将军依旧是一偏将之位。
不过我主听闻将军之才,深感明珠蒙尘,痛心之下,便命在下一定要让将军弃暗投明,届时以建功将军、临乡侯的薄职薄爵授之,还望将军仔细考虑。”
接着又写信给孟达,书中多言其降将身份,恐不得刘禅重用,再加上赵汉官将众多,又如何排得上。
却言如今曹韩是人才短缺,来了就有将军之位待之,全书极具煽动性和蛊惑性。
这边寇封与孟达得到司马懿的劝降信,心中有所意动。
本来寇封两人对于刘备的封赏,与诸葛亮的任命也没什么意见,毕竟自己两人只是中人之姿,能够作为要地守将,就已经不错了。
可是如今经过司马懿这么一蛊惑,心中便不由得对刘禅、刘琦以及诸葛亮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