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完全撤回西平昌兵力一事,我还是想要请将军给我一个解释。”
淳于琼面带笑容,笑呵呵道:“公子可能不知道,对岸的关羽这两天又增兵了,你也知道平原郡经过上次谭公子的损失,兵力捉襟见肘。
而平原城又是黄河北岸的重镇,我军防线的核心,只要平原不丢,黄河北岸的防线便没有危险。
公子也知道,西平昌只是小城,就算被关羽拿去了,也无法据守,一日即可夺回。
因此,经过权衡利弊,我最终才决定将西平昌的兵力撤回平原,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防备敌军。”
袁熙可没那么好糊弄:“莫非将军欺我不知兵?有着黄河天险,就算对面的关羽有百万大军,一次也就只能运过来数千人。
平原之前有两万人驻守,人手绰绰有余,西平昌也有一万,能保证城池不失。
可是如今,西平昌只有兵数百,若是丢了,关羽将在黄河北岸有了突破口,青州军会源源不断的从这个口子涌入河北。···”
淳于琼见糊弄不了,便开始耍起了无赖:“这只是公子的一家之言,主公命我前来平原,除了帮助公子外,最主要的就是防守平原城,保证平原城不丢,其余的我也管不了,那是公子的职责。
临行前主公对我耳提面命,授我相机决断之权,就是担心平原城丢失。
要我说啊,公子您还是太年轻了些,有一切事情看不明白。这样,公子你再仔细想一想,我营中还有一些军务没有处理完。等公子想清楚了,我们再谈,既然公子无事了,那末将就先告辞了。”
看着淳于琼离去的背影,袁熙是又气又恼,但是又无可奈何。
淳于琼说的没错,自己根本就管不了他,名义上是辅助他,其实为了防止袁谭旧事发生,淳于琼才是平原郡真正的军权掌握者。
“冷静,冷静···”
好不容易冷静下来,袁熙开始思考对策,既然淳于琼这边行不通,那就只有靠自己了。
毕竟若是防线被突破,自己才是最高的责任人,反而淳于琼屁事没有。
咬咬牙,袁熙立即叫上自己的亲卫营,他准备将自己的刺史府搬到西平昌。
再怎么说,自己的亲卫营加上西平昌的数百人,也能够凑够一千人以上。
······
青州,平原郡,高唐,青州都督府
为了攻略河北,拿下高唐后,关羽就将自己的都督府搬到了高唐县。
当时官吏向自己请示府邸该安置在哪里,关羽直接就确定了原来刘备在高唐担任平原相时候的旧址。
他也并没有将原来的牌匾拆下,而是将自己“青州都督府”的牌匾,挂在了“平原国相府”下面。
都督府的后堂,关羽、徐庶、白兴三人正在讨论军机。
关羽一身绿袍,扶着长髯正襟危坐在高堂之下,因为那个高堂是他的大哥曾经坐的地方。
“都督,根据北边传来的细报,如今负责对岸防务的是袁绍的次子袁熙,以及宁朔将军淳于琼。
但是奇怪的是,前些日子袁军的军力布置是,在平原城两万人,西平昌一万人。本来我军没有丝毫趁隙的地方。
可是两日前,袁军突然将西平昌的一万人撤回了平原城,如今西平昌留下的兵力至多不过一千人。”
面对白兴的汇报,关羽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只是眯着眼睛,只是微微皱起的眉头,表明了他在思考。
“呵呵,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地方。”
关羽对面,徐庶轻笑着说道。只见他身着便服,腰佩短剑,坐姿不甚标准,最令人稀奇的是,如今天寒地冻,他却手持五颜六色野雉尾羽制成的羽扇,轻微摇晃。
可是关羽对此却是见怪不怪了,睁开眼睛,询问道:“元直有何高见?”
徐庶手持羽扇,微微抱拳道:“高见倒是谈不上,只是感叹他袁本初,本是世间枭雄,却反倒是被内宅争斗,拌了脚。”
见白兴和关羽的目光都看了过来,徐庶继续轻摇羽扇,缓缓解释道:“都督可能有所不知,这袁熙是袁绍的次子,向来不受宠爱。
但是却是袁绍三个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一个,按照宗法,袁绍的位子,本来是由长子袁谭继承,但是袁绍更加偏爱刘氏所生三子袁尚,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要传位于袁尚。
淳于琼呢,确实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他的妻子是刘氏的亲妹妹,也就是说这淳于琼,与袁尚是一边的。
如今袁谭被都督从高唐赶了出去,已经让袁绍十分失望了,恐怕与冀州之位是无缘了。
那么挡在袁尚面前的,就只有袁熙了。而淳于琼是袁绍亲命的镇守大将,有权调动北岸所有兵力,如此一来,西平昌撤兵一事,就显得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