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陈从事所言也有几分道理,试看当今闻名天下之贤才,确实是世家子弟出身更多一些,但是例如将军与关刺史这种微末之人,也不少。
因此我认为,以家世求才,只能作为一种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任用。也应该加入考校、评议、监察,以此作为预防任人唯亲的状况发生。
而文官又与武将不同,文官以诗书为主要标准,而武将主要就是手上见文章,以武勇军略为标准。
因此有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之说,主公若想精准的求取贤才良将,应当不止用一套体系,而是多套制度,以此防止出问题。”
刘备对于白近的分析十分同意,自己身为君主,不能够完全用陈群所说的以家世任才,不然自己岂不是手下都是这些世家大族之人,又怎么能够守住手中的权势呢?
这时候,刘备又看向一旁静坐的白律,询问道:“公子是白氏之人,传言道白氏多喜修书藏书,白氏藏书如浩瀚之星海,如漠北之沙硕。
故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古人后知来者,是大汉有名的智者,想必对此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吧。”
白律知道这是关键的时刻,自古选拔贤才的制度,是白氏的重中之重,能够利用这套体系,是白氏长久不衰的法宝。
而且每一次变革选拔制度,白氏都会明里暗里插手,以便于将知识进一步下沉。
“将军过誉了,白氏藏书,是为了保住诸夏文脉,只要诸夏文脉存在,就如同火星存在,诸夏就不会消失。
当不得说智者之称,或许只有白氏的家主,也就是白王才能够称之为智者吧。
对于将军所问,在下也只能有一些浅薄的建议。如今陛下坐拥两州之地,谈这些关乎国家的大事,或许有些为时尚早。
不过将军有这种新兴的想法是十分好的,既然将军今天提出了这个话题,那在下也说一些一家之言,以供将军参考。
纵观史书,知识是不断的往下沉的,从远古之时,知识只存在于祭祀的巫者,以及王者,加上少数的智者手中。
等到了商周时期,知识来到了贵族手中,遍布天下的贵族,组成了带领诸夏前进的人。
及至高祖建汉,知识来到了功勋大族手中,以往一国的贤才,如今能够在乡野之间就能够看到。
可以看见的是,掌握知识的人数逐渐变多了。这是大势,是天道,是无法阻挡的进程。
因此从商周时期君主最多只能治理百里的土地,变成了如今天子口含宪天,掌握万里江山。
边疆的叛乱,朝廷数月就可平定,地方上的不法,当地长官就能够处理。不像商周,征发戎夷、平定叛乱,以年数计。
如此我们就可以看到,陈从事所言有些道理,知识如今确实是大多数掌握世家的手中,但是这并不代表全部都掌握在世家手中。
按照大势来看,早晚有一天,知识会下到每一个人手中,届时,这套以世族为体系的选官任官体系还是否能够存在呢?
故而,我给将军的建议是,以世家为标准,但是为未来留机会。”
陈群也听懂了,白律的话是,现在他们是支持世家掌握朝廷大权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世家会永远掌握朝中大权,总有一天,世家也会如同贵族一样,消灭不见。
或许,世家会留下来,但是会如同贵族一样,改变他内在的属性,就如同现在的刘氏宗亲。
不过陈群等人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只在乎现在,能够为世家争取到天地所钟,时代的宠儿,哪怕只是一时,也总比永远落于人后的强。应该说,白氏在现在是与他们站在一起的。
而刘备也基本听明白了,白律的意思是告诉他,你不必害怕世家会夺你的权,世家盛起是大势,你是阻止不了的,还是不如好好的利用好他们。
不过也要有防备心理,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如今用他们,是你最好的选择。
起先,刘备只是想要向他们询问如何找一些人才,谁知道演变成如今这样讨论国家文明之命脉的会议。
既然自己心中已经有了一些定论,那再怎么做,最终都不会被那些世家的言论蒙蔽。
“好了”刘备肃静了堂中因为白律一番话,窃窃私语的众人:“白律公子说的没错,我们如今讨论的一切,范围都太大了些,我们毕竟只是两州之地。
但是呢,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至少我知道了想要平定天下乱世,非得要依靠世家们不可,至于最后怎么对待他们,我看陈群的建议就不错。
不过再讨论,也是没有结果的,等到哪天我们真的勘定了天下大乱,有了决定天下之事的位置,我们再来谈论也不迟,如今我们还是好好谈谈,怎么招募一些贤才来帮助我,才来的实在。”
虽然最后刘备没有下定论,但是在态度上,他认同了陈群以家世评定人才的标准,就这一点,已经让陈群等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内心激动不已。
这也是刘备有意为之,画饼嘛,谁不会啊,虽然自己之前是卖草鞋的,但是也不是没有见过别人画饼,毕竟光是自己都吃了不少,亲身实践,来的经验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