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郡,任县,太平观
太平观原身是平胜观,自从张角从天师府除名以后,带着白国赠与的《太平经》回到了此地,并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经》不仅是一部道经,还是一部政治书、兵书、农事书等全科书籍,是白国花费大力气,编撰而成,以珍贵的草纸修订。
单是修订这样一本书,白国就花费了数年的时间,集合了十几位各科大师、大儒、高功以及数百位儒生。
这是白氏的一次尝试,他们想看看,一本重量级的造反指南,能够造成多大的伤害。
此时的太平观内,人头涌动,人皆头戴黄巾,身着黄袍。高矮胖瘦各不相等。
自从张角决定起事以后,他就将这太平观作为了太平道的总部,以前的那些香客,想要上香,就自有去另一种道观。
“各位,肃静,道主马上就要到了。”
一个年轻的道士从后院进入房间,对着里面的众人说道。
“唐周,你知道老师将我们集合到这里干什么吗?”人群中,一个离年轻道士近的道人对着唐周询问道。
唐周摇摇头:“我只是老师的助手,有些事情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猜啊,应该是要行动了。”
那道人抚掌激动道:“终于要到这一天了吗?我可真是久等了。”
“元义,你在等什么,等了这么久?”
一个四十多岁的道人,面色发黄,眼神深邃,唇下生须,头戴黄巾,右手拿着九节杖,背上斜背着一柄道剑,面带微笑,缓步走到主位的蒲团上,盘腿而坐。
他就是太平道的道主张角,也是天师府弃徒。
张角身后跟着两人,一人身材瘦弱,慈眉善目,耳垂浑厚,与太平道众人差不多打扮,不过黄色道袍上,全是用毛笔书写的道经。
他手中拿着拂尘,迈着四方步随着张角,在右边略微靠下的蒲团上坐定。这是张角二弟,太平道的右道主,张宝。
另一人阔面重颐,双目有神,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在一群道士中,罕见的身披甲胃,不过与汉军制式的甲胃不同,他的甲胃外披着黄布,上面写满了道文。
他一边走,右手一边按压着右后腰上悬挂的宝剑,在张角左下的蒲团上落座。他就是张角的三弟,太平道左道主,张梁。
“参见道主!”
场中的众人见张角到了,纷纷对着张角参拜道。
“诸位都免礼吧。”
等到众人坐定,张角这才环视,看看人到齐了没有,见无人缺席,微微点头道:“既然各地的渠帅都到齐了,那就开始今天的议事吧!”
自从延熹四年,张角决定给大汉一个惊喜以来,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张角带着张宝、张梁兄弟,走遍了大汉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不断凭借着神鬼莫测的手段,以及符水说,拯救贫苦百姓,在他们中传播自己的太平道信仰,并收了许多弟子。
大汉这核心的八州,有近大半的百姓,都受到了张角的恩惠,于是在七年前,他利用自己在民众中的威望,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
三十六方中,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设置渠帅一名,直接由他统一指挥。并设置左右道主,辅助他指挥。
在渠帅之下,设置若干祝由,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这些渠帅多数是他的弟子,但是也有少部分,是从天师道改过来的。
比如负责在嵩山和雒阳附近活动的渠帅马元义、南阳渠帅张曼成、颍川渠帅波才、汝南渠帅彭脱等等都是张角的亲传弟子。
而常山渠帅张牛角、范楷等人都是中途加入进来的天师道道士。
信仰张角所创的“黄天泰平”的民众不下四十万,其中不仅有被贪官污吏,不法豪强逼迫破产的普通百姓,甚至还有豪强、官员、宦官等。
当然,他们都以为太平道是与天师道、鬼神道差不多的平和宗教,而且为了得知朝廷的内部消息,张角并不吝啬向他们行贿,使得他们对太平道十分有好感,屡屡将朝廷内部关于太平道的消息传递给张角。
其中十二中常侍里的封谞、徐奉就是其中的典型。
“诸位,贫道已经感觉到了时机,决定在明年的三月五日正式起事,之所以将你们全部召集起来,就是为了当面与你们约定。
自古以来,造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首义,更是没有成功过,但是我们不能不为,因为朝廷已经不给我们活路了。
你们都是从各地方而来,大多都是我在苦难中拯救出来的,当地的百姓的生存情况你们是有切肤之受的。
秦末时,陈胜吴广言:今起义是死,不起义也是死,早晚都要死,为什么不死的轰轰烈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