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玄寿,原名何寿,是河东人,于前汉哀帝三年,拜入天师府,拜天师府第三代弟子王通才为师,是如今天师府硕果仅存的玄字辈高功,常年待在藏经阁,被尊称为阁老。
何玄寿盘坐在木台上,闭眼冥想,宛如一棵老松。早在清晨紫气东来之际,何玄寿就已经在高台坐定。
众弟子在晨功广场练功时都十分安静,生怕打扰了这位师叔祖。
张真元听说后,立马联系法兰,告诉他玄寿道长已经准备好了,可以随时开始辩论,就看他何时来了。
法兰一听,也不准备吃早饭了,立即动身前往广场。
清晨,露水还没有干涸,呼吸的空气十分湿润,再加上天师府处于高山之上,气温是很低的,可就是这样,何玄寿只穿了一件单薄的洗的发白的旧道袍。
法兰在对面坐定,调整好状态,向张真元点头示意。
张真元直接宣布道佛第三次辩经大会正式开始。
张真元话语才落,何玄寿就睁开浑浊的眼睛,苍老但是不失浑厚的声音从他的口中吐出:
“老道,天师府,何玄寿。”
“天竺,佛门,法兰。”
“道门供养三清,奉太清道德天尊为道祖,周朝时,道祖降生人间,是为李耳,又称老聃,其后又被尊称为老子。
老子晚年时,骑牛西出函谷关,道家先贤尹喜请求老子留下著作,故而老子作《道德经》五千文,是为道家始经,为道经之首。
留下《道德经》后,老子骑牛飘然而去,适时紫气东来三千里。
而我天师府始天师白朗,拜得道家先贤老庄为师,老庄学于《道德经》,是以立下天师府,道门自此而始,太清道统自此而始。是以道门出于道家。”
法兰对于何玄寿解释自家道统出处有些疑惑。
“听闻你是从天竺而来,经过西域,是以天竺在大汉西方,也就是说佛在大汉西方。
道门自道家而出,道家自老子而始,至今已有五百年不止。
贫道想问你,佛从何而来?从何而始?”
法兰不知道何玄寿的目的,只得着实回答道:“我佛门自释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树下悟得佛道而来,至今已有不下数百年,至于具体多少年,贫僧着实不知,时间太过久远。”
何玄寿依旧平静的说道:“既然不知道具体的年月,那就说明不可信,没有让人信服的有力依据,数百年,有可能是九百年,也有可能是一百年。
而我道门可以明确的知道自老子传下道德经开始,至今已有五百二十六年,一个模糊不清,一个清晰明了,老道相信世人定会有所公正的评判。
而老道我潜心修炼数十年,在藏经阁也待了二十多年,翻遍诸家经典,先秦古籍,又前往白氏藏经阁翻阅史官所书,可以明确的知道先贤老子当年的去向。”
说到这里,何玄寿眼神一转,浑浊之感不再,一股明亮逐渐浮现,直直的盯着法兰,缓缓道:
“老子西出函谷关,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域世人苦难多,褪下道袍化为佛。
是以,佛本是道!”
法兰脸色顿时大变,脸颊以肉眼可见的程度红了起来,以往的低眉柔善,此时变成了瞠目怒视。
围观的众道士和香客也不再保持寂静,场上顿时一阵喧哗。
一旁观战的众位天师府高功则是眼神复杂的看着何玄寿。
而站在一旁的宋真显却没有其他人那样疑惑和震惊的眼神,他想起了昨晚何玄寿将他叫到藏经阁的画面。
何玄寿将一个桃木令牌递到他的手上。
“师叔祖,为何将藏经阁的阁老令给弟子?”
阁老令,是这代天师张真元继位后,为了提升何玄寿这位师叔祖的地位,也为了表示尊重,下令雕刻的。代表着将整个占地三亩,三层高的藏经楼阁全部交予何玄寿,包括里面的所有弟子的管理权,自己不再过问。
何玄寿没有多说,只是和善的笑道:“老道我啊,今年九十有五了,在这天下,也算是少有的高寿了。
众位师兄弟和师父师叔都接连离我而去,只留下老道一人守着这个藏经阁,但是我道门贵生,不敢轻言论死,所以老道一直坚持练着长春功,至今也算是有所成。
如今佛门从西域而来,得到当今陛下的支持,我是不太会认为他喜欢佛门。佛门只是他手中用来制衡道门的一颗棋子罢了。
但是从前两日你和小常守与他的辩论,再加上老道我这几日翻阅古籍来看,这佛门不是没有道理的。
既然有道理,那他就一定能够在大汉存活下去,届时,道与佛,避不开相争,究竟是佛压过道呢?还是道压过佛呢?
按理说,我道门讲究顺其自然,但是这实在是道统之争,容不得一点疏忽,如今佛门新立,不过就两位高僧,几十个弟子,若不趁着现在先走一步,岂不是对不起道祖为我们留下的机会?
老道我活了如此之久,我一直有所疑问,毕竟大家都知道,长生实在是虚妄,就连得天之助的白氏,都不敢妄言长生。
如今啊,直到这佛门出现了,老道我啊,才终于知道,原来这就是道祖将我留在世上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