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日
琅琊军抵达海曲县下,只见海曲县城门大开,带队的都尉以为有诈,派出先遣队进城一探究竟,结果先遣队回来说叛军已经逃亡海上了。
都尉无奈,只得进城维持秩序,然后将这一切上书太守。
琅琊太守见状,只得让他留下一千人防止叛军再次攻城,其余的撤回来,而还处于集结状态的五千县兵,也命令他们散了。
这一次平叛虎头虎脑,并没有解决吕母叛军,使得吕母的名声传遍整个琅琊郡。
而海曲县的官民矛盾激烈不是独有,而是每个县或多或少都有,而吕母军上岛以后除了在海岛上开荒种地,下海捕鱼,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还会不断的出兵袭扰沿岸的县城,在陆上、海上,飘忽不定,只要时机有利,就上岸攻打官兵。
而附近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就纷纷前来投奔吕母,很快,吕母军的人数发展到上万人,而且因为不断攻打各地的官兵,加上采买,披甲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兵器拥有率达到了七成。
新莽十一年(天凤五年)
率领起义军不断袭扰各地的吕母,受到了官兵的埋伏,虽然大多数人突围了出去,但是吕母身中流矢,加上岛上卫生极差,不日就撒手人寰。
一时间吕母军群龙无首。
恰好,琅琊灵门人樊崇,为了活下去,就伙同一起的穷人和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在莒县起事。
但是遭到琅琊郡官兵围剿,兵败,樊崇率领百余人的败兵,逃入泰山,自号三老。
这时,去年的水灾引发的饥荒开始显威,加上各地豪强有意囤聚粮草,青徐两州闹大饥荒,盗贼蜂起,到处都是打家劫舍的强盗。
琅琊郡兵和各县县兵应付流民尚且不及,实在是没有精力去管山中盗贼了。而各地豪强为了自保,也纷纷筑起了坞堡,各地山贼见攻不破坞堡便开始联合起来。
而樊崇因为在莒县举义之事,被盗贼们认为有勇武,都归附于他,一年之间,竟然扩大到了万余人。
在海上求活的原吕母军,因为没有主事的人便开始分开,吕户和吕姗两人发生了分歧,吕户认为要出去才能有活路,而吕姗则认为要守好吕母的基本盘,两人争得不可开交。
最后两人决定,由吕户带人出去参加起义军,而吕姗带人继续经营,等到吕户带领大军一到,前后夹击,共谋大事。
于是吕户带着七千人悄悄的绕过县城和官兵,投奔了青州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樊崇。
樊崇见吕户带资进组,立刻将其任命为从事,仅次于自己。
樊崇得到了吕户的帮助,实力大增,立即就开始四处劫掠,军纪奇差,吕户见状连忙建议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起义军要想壮大,必须要有军纪,不然终会被百姓所抛弃。”
樊崇以为然,但是问他该如何做?吕户受限于学识,也不知道怎么办,随后两人商量后决定以言辞为约束。
召集众将士,杀鸡宰牛,与众将士血誓,相约:凡加入自己部下的任何人,对待平民百姓,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偿创伤。
然后将血涂抹于额头之上。
随后吕户建议,为了与朝廷军作战时分辨敌我,需要更正号令和标示。
樊崇看着刚涂抹了血的吕户,血流淌下来,眉毛也被染红了,便道:“不如就叫赤眉,命令众将士将眉染红,以后我们就叫赤眉军。”
经过整顿的赤眉军有了盟誓的约束,军纪严明,出山攻击县城时很少劫掠百姓,于是赤眉军的名号渐渐响彻齐鲁大地。
而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这时也在东海郡各自起兵,合起来达数万人,苦于官兵围剿,听到赤眉军的名号,便率人投奔。
赤眉军霎时间拥兵近十万,以泰山为中心,四处打击官府,抢粮救灾。在各地均贫富,使得军中存粮如山。周围的刺吏、太守不能治。
除了在齐鲁之地搅动风云的赤眉军外,还有由南郡人张箱、江夏人羊牧、王常、王凤、王匡等率领,在荆州以云杜县绿林山为中心的绿林军,其人数达到万人,当地郡县亦不能治。
而在河北之地,因为其受到的灾荒影响少,因此没有形成太大的起义军势力,只是有着数十支小的几百人的起义军,分散在广袤的河北之地,
而其中最大的就是位于常山郡内,太行山北麓黑山周围的,有着百年起义历史之称的黑山军。
其人数有几千人,其余的各地的诸如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都隐隐的以黑山军为首。
总的而言,新朝方面,北边有着十数万防备匈奴等部的精锐边防军,南边也有着数万的精锐,分散的防备着南方的蛮人、越人。
其次就是在扬州正在平叛的数万王异军,最次的就是各州郡的郡县兵。
而起义军方面,除了各地零零散散的小叛乱,主要是三部分,最大的就是位于齐鲁之地的赤眉军,有着近十万人,其次就是位于荆州云梦泽周围的绿林军万余人,再次的就是位于河北之地的黑山军数千人。
而此时,新朝方面占据着极大地优势,手握重兵,而各地州郡几乎都还在手上,没有一个县城被攻陷,起义军都被困在当地的山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