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韩信便让人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吹角击鼓,大摇大摆的渡过河水,休息片刻后大军做出进攻阜平的样子。陈馀见状,只觉得信心满满,果出城列阵,双方大战良久,韩信弃鼓扔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坚守。
因为背靠河水,加上韩信超绝的调度,赵军无法轻易将他们打败。
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由山坡冲下,赵军被杀得亡魂皆冒,连忙往城内赶去。
汉军轻骑则不慌不忙在后尾随,待看到大量赵军在城门口拥挤,使得城门无法关闭时,汉军轻骑立马提速,尾随赵军成功冲入城中,杀散城门四周的赵军后,又重新关闭城门,拔掉城头赵军的旗帜,竖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
另一边,河边的赵军久战不胜,想要退回城中,却见阜平城头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陈馀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仍然不见成效。这时阜平城中的赵军已经被汉军击溃,顺带着还俘虏了赵王歇,休息片刻后,打开城门,一千余轻骑直击赵军后阵,赵军两面夹击,赵军阵型溃散,大败,此外汉将曹参在河水旁斩杀了代王陈馀。
因为韩信下令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因此想要乔装躲避在战俘中的李左车,被一个双眼通红的士卒死死的捆绑了起来,生怕自己的千金跑了。
见到李左车后,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想要向他请教平定燕齐的计策。
李左车得到韩信的尊重后,也没有固守俘虏的身份,坦然自若的接受了韩信的拜请,成为了韩信的私人谋士,针对韩信说的攻取燕齐之事,李左车说:
“我曾听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
代王陈馀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阜平,身死河水。如今将军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擒夏说于代县,一举攻下了阜平,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了代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都是您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
如今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汉王和霸王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
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因为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以牛肉美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
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面前,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
像这样做的话,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不是吗?”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计策后,只觉得醍醐灌顶,连忙引之为心腹,随后下令让赵王亲自书写投降信,要求赵国所有的城池投降,如此韩信轻易地就得到了赵国所有的城池。
然后依照李左车的计策一一实行,派使者去燕国,燕王臧荼听到韩信以数万降兵击败赵国二十万大军战绩的消息后,只觉得后脊发凉,立即就表示愿意向汉王投降。
同时韩信去信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了,封张耳为赵王。
是夜,韩信大获全胜,下令履行承诺,下令全军大会餐,诸将都前来祝贺,有人不解的问到:“将军,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早前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都不服,然而今日却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
韩信端着酒杯一饮而尽,站起身,迎着众将的眼神,笑着说道:“我今日所用的战术也是在兵法上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但是我平素并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而士卒中又多魏国和代国投降的降兵,这就是百姓常说的‘赶着街市上的黔首去打仗’。
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不使将士们都为了保全自己而战;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那就都跑了,又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都说韩信用兵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