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所以一直把南巡讲话作为改革开放的转折点,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开启了相对全面市场化的浪潮。
相对全面市场化,这几个字听上去或许平平无奇,但里面蕴含的东西可太深刻了。
这意味着开放许多领域的市场,让国外的资本和企业进入,让华夏的企业和商品与外国的同行们直接打擂台;
这意味着国家不再固执于在一些非要害领域扮演婆婆的角色,放手让国企和民企充分竞争;
这意味着组织上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有意识地全面启动了脂肪细胞内噬过程(见前文173章)。
用一个大家可能更熟知的名词来形容,那就是“经济软着陆”。
当然,虽然是软着陆,但相较于后世的08年,这一次的着陆因为各种原因,过程却无疑要硬上许多。
不过华夏毕竟不是毛熊国,虽然这个着陆的过程的确不能称之为很软,但却也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
而且跟后世08年的那次经济软着陆非常相似的是,华夏为这次着陆准备的缓冲带,同样是大型基建计划。
然而跟后世的那次大基建不一样的是,这次启动的基建计划,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交通基建外,更多的是侧重于公共服务产品基建,尤其是工业类的公共服务产品基建。
什么是工业类的公共服务产品?
煤、钢铁、石油、电力,化工上游产品等一系列能源和工业原料的保障服务!
这些东西似乎毫不稀奇,但对于工业领域而言,却是水和空气般的不可或缺,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甚至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跟全然不觉得自己国家的社会治安水平有多了不起一样,后世的华夏百姓被保护的太好了,习惯于整个城市灯火通明,习惯于工厂设备24小时运转,习惯于365天全年无间歇投料生产的我们,全然不知道能提供这种水平的全方面基础保障的国家,整个地球上仅有华夏一家。
什么?
你说不明白为什么全方面启动这些公共服务产品的基础建设能成为1992年的着陆缓冲带?
嗯……
最近成为热点新闻的华夏取消电解铝出口退税,大家伙都应该听说了吧?
为什么这么一件仿佛应该是让全球其它工业国舒了一口大气的事情,却引得欧美哀鸿一片?
原因很简单,一旦华夏取消了出口退税,国际市场上的电解铝就会价格大涨,其它国家再也无法用上质优价廉的电解铝了,各种相关的下游产品也会成本猛涨。
这个过程不可逆,欧美各国以及其它工业制造国除了乖乖受着外,再也没有其它办法?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电解铝是出了名的用电大户,每生产一吨的铝,就要耗费1.4万度电,按照华夏每年的电解铝生产量,需要的电力高达恐怖的5000亿度!
5000亿度电是什么概念?
这几乎已经等同于后世印度一整年的发电量了……虽然我们经常拿印度开玩笑,但许多人可能下意识地忘了,印度无论GDP总量还是工业产值,都是全球前十的存在,不去计算人均水平而是单纯计算总量的话,它的发电量其实已经是全球前列了。
而在后世电解铝的生产过程中,电力成本占据总成本的比例高达40%!
所以,当华夏这个电解铝产能占据全球58%的独一档存在忽然取消了电解铝的出口退税之后,其余各国除了硬扛着,一点办法都没有。
哪怕你想通过提升本国的铝产能来弥补这块市场缺口,也根本不可能。
你要么压根底没有这么庞大的电能供应水平,要么就是电力成本居高不下,想要按照当初的铝价水平补足这一块的市场缺额……做梦呢你!
实际上,后世的华夏类似于电解铝这样的王炸底牌有很多,从工业硅到钢材,从化工制品到工程设备,甚至是用于军工用途的硝酸棉……可以说,华夏只要想翻脸,你除了像个委屈小媳妇一样受着外,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而这一切,全都是建立在华夏那全球独一份的工业公共服务产品基建水平上的……而这,很大程度上始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前后耗时二十余年的持续基建工程。
如果仅从国家的战略意义层面来说,这个持续了二十余年工业公共服务产品基建工程,足以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相提并论!
还是那句话,当你觉得顺畅呼吸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时候,空气就成了谁也无法抗衡的绝杀手段!
什么?
你说上一章讲的不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讲的不是超长国债么。怎么一下子转到这些废话上面来了,两者有关系么?
当然有,而且关系非常不小!
原因很简单。
华夏要搞这些工业公共服务产品,是需要钱的,而且每年都需要投入海量的资金。
这就牵扯到组织上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甚至是专项转移支付了。
而这,与超长期国债,与包括东营指挥部在内的石油系统和其余央企,就有绕不开的关系了。
……………………
简单来说,每逢地方或者国有企业实施基础设施项目,遇到资本金不足的情况时,通常最先想到的是从财政部门寻求资金支持,即申请财政资金。
而财政资金呢,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和组织上的财政资金。
地方财政资金主要包括省级、市县级的财政资金;
组织上的财政资金的主要申请渠道包括:申请列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申请组织专项资金、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等。
而一般来说,像工业公共服务产品这种国家牵头的基建项目,则会由组织上列为一般性转移支付,每年持续拨付。
只不过现在是1992年,华夏的财政远没有后世来的那么充沛。
在一号文件永远都是关乎农业发展,
在已经有了米袋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这两大世纪工程,
在至今没有正式推行分税制改革;
在刚刚经历了华东水灾;
在各地都在嗷嗷待哺的情况下;
现实是不允许组织上一上来就把这类工业公共服务产品的基建计划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范围内的。
“一般”这两个字在华夏有着特殊的含义,就如同一般纳税人(国企或者规上企业)永远要比小规模纳税人(中小型民企)更有含金量一样;一旦被列为一般性转移支付范畴,那么就意味着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每年都必须在这一块足额按计划拨付相应的资金。
这对于当下处处缺钱的华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即便是以后铁定会转入一般性支付范畴,但在初期,却只能尝试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去筹措相应费用。
专项资金,顾名思义就是针对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
华夏主要有两大类专项补助资金,一个是国计委(后改组为发改)牵头安排的组织上预算内专项资金;一个是户部牵头安排的组织上财政性专项资金;
“组织上预算内专项资金”,简称预算内投资,是由国计委负责管理和安排的财政性投资资金。
虽然财政资金由户部管理,但组织上会赋予国计委一定的权利,让其负责一部分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决定哪类领域给多少钱,哪个项目给多少钱,决定好了以后,把资金分配明细给到户部,具体给钱的动作还是由户部来操作。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国计委一直以来就是管项目的,对产业、对项目都比较了解,让国计委管项目的分配,有利于项目的精准支持。
预算内投资,具体的管理形式是由国计委设立多个领域的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各个专项资金以年度投资计划的形式下达,由户部下达投资预算并通过集中支付的方式进行支付。
所以很明显,既然是工业公共服务产品的基建项目,那初期自然大概率是要走组织上预算内专项资金模式的。
但这又回归到一个前面再三提到过的问题了……
当今的华夏缺钱啊,不管怎么说,这钱最终都是由户部拨付的,那么没钱的话,一切都是白谈!
所以这时候,特别国债就派上用处了。
很简单,虽然国家收上来的税收不足以让户部拨付那么一笔钱去支持那些工业公共服务产品的基建项目,但是这笔钱可以向人借啊!
向谁借?
那自然是向各地主管单位和一众央企们去借嘛!
其中尤以自己的亲儿子们优先,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嘛,就算到时候兑付出了些什么意外,也好协调。
而既然之前穆思远提到了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那就清晰无比地表露了一个信息——石油系统是这次特别国债的主要承购主体之一。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石油系统是当下一众央企里效益最好的单位,每年交了税后还有大量的结余不说,这次的工业公共服务产品的基建项目里,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油气化工保障项目,找你借钱,天经地义!
而那句“超长期特别国债”则无疑更像是一种回报和承诺。
大家都清楚,华夏的超长期国债主要分为20年、30年和50年这三个类型,但不管是哪一种,时间跨度都很长……没法子,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向领域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库,而且在期限内每年都会分批续发(一般是半年付息)。
所以,当“超长期”、“特别国债”这两个词叠加在一起,又近乎直白地无比地指定了国债的主要承购主体后,无疑是在清晰表达一个信息……未来的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将会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畴。
这其中的意味……可不是以后每年都能稳定拿到一笔项目费用这么简单。
虽然不方便展开来说,但你只需要知道,石油系统这次赚大发了就对了,说是迎来一个近乎于可以改命的天大契机也并不为过。
只不过很显然,组织上给出的好处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用脑子想想就知道,像这类工业工业公共服务产品的基建计划,不但时间跨度极长,每年所需的资金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作为主要承购方,石油系统这边必须得保证有足够的创收能力……最起码,以当下的水平,是明显不够的(强调一下,是创收能力而不是盈利能力,中间的区别很大)。
这对于石油系统各单位的综合业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同样也预示着各单位在已经逐渐明朗化的角逐过程中,多了一个完全可以量化的筹码指标……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承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