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京师,御书房。
朱棣听了孙子的话,看了那本日志之后,始终心中难安。
把自己的三个儿子,还有内阁三杨全部叫了过来。
太子一脸的忧愁。
“父皇依儿臣看来,如果是小股作战,淇国公的战法未尝不可。”
“可是此番淇国公率领的,是我大明十万大军!”
“自靖难之役过后,国家连年休养,好不容易才有了如今这番气象。”
“如果淇国公这一仗败了,那我大明不光会损失十万大军,而且还会损失自靖难以来积攒的全部士气!”
朱棣听完了太子的话,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将目光瞥向了三杨。
“太子的话,你们觉得如何?”
杨士奇率先说道。
“陛下,臣认为太子此话有理。”
“从地图上来看,胪朐河已深入草原腹地,而此地一直都是鞑靼活动的腹地。”
“鞑靼对于胪朐河周边地形地势甚为了解,淇国公虽然之前也曾在北平效力,但却从未带兵打到胪朐河。”
“客场作战本就要弱一分,对战场形势不熟就更弱一分,大军远途跋涉,千里迢迢,敌人以逸待劳,由此一来,我们又要再弱一分。”
“仗还未开打,我们就已经先弱了三分,形势不好啊。”
“所以臣认为这一仗必要求稳,只有大军稳下来了,以图再变,或者稳扎稳打,将敌人挡于国门之外,亦是弃险胜而求不败,是为大胜。”
另外二杨也是纷纷点头,深表同意。
就在这时汉王站了起来。
“皇上,太子和三位杨大人所说,儿臣不同意。”
朱棣看向自己这个最喜欢的二儿子
“你有什么见解?”
汉王当即说道。
“皇上,太子虽然上过战场,但就一次北平之战,是守城之战。”
“可淇国公这次带兵不同,淇国公这次是打出去,并非是守城。”
“太子从来没有在草原上与敌人作战过,只怕太子殿下的话,有些偏颇。”
“至于三位杨大人,据我所知,他们别说是在草原上与敌人真刀真枪的打一仗,只怕你们连战争都没打过,连看都没看过。”
“这岂不就是纸上谈兵吗?”
汉王说到这儿向朱棣拱手。
“皇上,儿臣认为他们四个人的话都不可信。”
“都不可信?”
朱棣反问道。
“那朕该信谁?信你?”
汉王放下手解释道。
“爹,儿子虽然算不得什么名将,但也参加过不少的战役,和敌人真刀真枪的打过拼过。”
“和草原的元人大战,儿子就没怕过!要论治国儿子不如他们,但要是论打仗,儿子绝对有信心。”
看着自信满满的儿子,朱棣忽然笑了。
“你说他们是纸上谈兵,说他们偏颇。”
“那你就不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