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都说到这里了,朱雄英也不想小打小闹,于是问道:“表哥、你准备怎么生产自行车和三轮车?”
李景隆愣了一愣,下意识的说道:“当然是让木匠制作车身,铁匠锻造链条了。”
“具体一点的细节呢?”
“还要什么细节?车身又不难,一个木匠就能轻松完成。”
得!
朱雄英算是看明白,古代的生产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的,也就是说,一个木匠就把自行车的车身全都做完。
这样的做法也不是说有错,毕竟这样的才叫匠人,什么都懂。
但生产效率提不起来。
朱雄英指了指自行车的车把手:“这样的零部件制作简单吧?都不需要老师傅,学徒都能做。”
“我的意思是,把每个部件分出来,挑选一部分人按照规格负责生产同一个部件,最后在安排一部分人负责组装。”
“这样的话,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客户买回去的三轮车或者自行车坏了,也能及时购买部件更换。”
“我叫这种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
闻言、众人眼前一亮,这绝对是创新,古代工业为什么落后?还不是因为需要老师傅,可哪有那么多老师傅啊,效率根本提不起来。
“流水线!好一个流水线生产,这流水线完全值得推广啊。”李善长感慨道。
姚广孝也是啧啧称奇:“有一个流水线,大明想要不强盛都难。”
朱元璋乐呵呵的不说话,他就喜欢听大家夸他大孙。
继续、不要停。
朱雄英讪讪笑着摸了摸鼻子:“其实、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流水线生产作业了。”
“哦!大孙何出此言,那可是上千年前啊。”朱元璋诧异道。
“我觉得不可能,我看了那么多史书,如果秦朝真有流水线生产作业,我不可能不知道。”李善长连连摇头否定。
朱雄英很想说一句,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他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后世考古从兵马俑坑里发现了很多秦朝的武器装备,如箭头和弩箭。
那些箭头和弩箭,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可以随时替换。
朱雄英思索片刻之后说道:“我在一本古籍上,看到过关于秦朝的箭头和弩箭记载。”
“古籍上说,秦朝的箭头和弩箭,它们的差异极小,可以随时替换,即便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也不可能完成。”
“秦朝需要的箭头和弩箭绝对不上小数目,在我看来,唯有流水线生产才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和生产效率。”
众人都沉默了,方孝孺感慨道:“上千年前的生产水平就如此之高,可到了我们现在呢?在我看来,除了火铳和火炮这些,其余的并没有长进。”
“归根结底,还是王朝更迭过于频繁,每次王朝更迭就是长期战乱,天下民不聊生,刚有发展也毁在了战乱中。”
“刚恢复过来一点,出现盛世,战乱又开始了,越打越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