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睿极力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转而以沉稳的语调问道:“敢问外使,这批粮食的售价是多少?”
关和摆了摆手,露出一副豪爽的笑容,“殿下说笑了,这批粮食,权当是在下了表感激之情,怎敢再提银子?”
他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继续道:“若殿下不介意,待得空闲之时,帮助在下修缮修缮货船便好。”
明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拍了拍关和的肩膀,朗声道:“外使放心,你便在此安心住下。待得本王的船坞建成,必定全力修缮你的货船,让你满意而归!”
土豆、地瓜又叫马铃薯和红薯同玉米一样,都是明末才传入中原,在历史上对于人口的爆发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甜菜更是可以炼制白砂糖,不仅可以烹饪美食,医疗外伤,更是能将火药的威力提升一个档次。
穿越之前军中就有那么一句俗语,“一硝二硫三木炭,加点白糖大伊万。”
对于明睿来说,意外收获这些粮食的喜悦,真不亚于今天获得的那些保护费和两艘战船。
傍晚,一抹斜阳刚刚落下柳梢头,明睿暂居的郡守府却热闹了起来。
宁阳商会的豪族们唯恐落后,急于向辽东王展示他们的忠诚和实力。他们身后,自家的奴仆和小厮们抬着沉甸甸的银子,手持地契,一个接一个地紧随其后踏入大厅。
“柴大人,有劳您了。”明睿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些银两和地契,您务必一一记清。这关乎辽东的未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说着,他便随意地拉过一把椅子坐下。
柴虚坤无奈地苦笑,只能临时充当起账房先生的角色,开始忙碌地记账。
在这乱世之中,文臣武将本应是相辅相成的,但此刻明睿却只有武将,而无文臣可用,只好辛苦柴虚坤这个郡守充当一下。
权贵们围绕着柴虚坤,争相报上自己带来的财务明细。
柴虚坤抹去额头的汗珠,急忙回应明睿道:“王爷,您请放心。我必定竭尽所能,为王爷和宁阳,乃至整个辽东,细细梳理每一笔账目,绝不让任何疏漏发生。”
明睿满意地点了点头,内心暗赞柴虚坤除了有些许的推诿之嫌外,确实是个得力干将。
他随后将目光转向正在细心称量银子的亲兵护卫,严肃地吩咐道:“你们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有丝毫马虎。每一两银子都关乎各位老爷的切身利益,不容有失。”
杨兴隆与宁阳商会的诸位豪族老爷站在一旁,亲眼见证着秤杆上的银子一一过秤。
他们表情严肃地看着秤杆子上面的数字,秤钩上面挂着的不仅仅是一箱箱的银子,更是他们多年来的心血,多年来攒下的心头肉。
在这个时代,银子无疑是市场上的硬通货,然而,即便是权势滔天的豪族老爷们,也难以轻易拿出大量的现银或银票。
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更愿意用地契来作为交易的筹码,而这恰恰是明睿所期待的。
忙碌持续到了戌时,柴虚坤才终于完成了统计,他将账册递给坐在一旁的明睿。
账册上的数字令人震惊:银两和银票总计二十万两,粮食四十三万石,更令人咋舌的是还有三十万亩的田产......
明睿一边翻阅着账册,一边点头表示满意。然而,当他看到田地折价的部分时,心中却不禁泛起一丝不悦。
当下大靖的田产大概五两银子一亩,可在这辽东苦寒之地,土地更是昂贵,已经可折算到十两银子一亩。
即使如此,宁阳商会的豪族老爷们也未能凑齐四百三十万两白银,堪堪差出一百万的数目。
“王爷,您看这些财物......”
杨兴隆看着明睿一直不动声色,只能上前欠身问道。
明睿紧了紧眉头诘问:“不知是本王没说清楚呢?还是你们的账分摊得有问题?这账目上亏欠的一百万两银子是需要本王补上吗?”
语毕,明睿起身将账册重重地拍在杨兴隆的胸前。
杨兴隆接住账册翻了起来,随着一页一页账册的翻过,头上豆大的汗珠滴滴掉落。
“王爷......”
杨兴隆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账目的确没错,只是王爷今天要得太急,我们这宁阳商会一年净赚的银子也不足百万两,这一时半会......”
其实宁阳商会这群豪族老爷手中还是有些剩余的田地,但是都交出去可真就要耽误春耕,到时候真就是倾家荡产了,故而只能上明睿这来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得到些通融。
明睿轻声反问:“杨会长的意思是本王太不近人情?”
“岂敢岂敢。”
杨兴隆吞吞吐吐道:“还望王爷再能宽限些时日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