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转眼到了郑安雅登基的第四个年头。林长晔作为渤海国特使来到高昌国,除了国书和私信,还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渤海国人口过多,部分农户没有足够的土地、工匠也有过剩,希望高昌国看在两国友好的情分上能酌情接收渤海国农民和匠人移居,共计一万户。郑安雅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地差点从龙椅上蹦起来:“一万户?这得有多少人?”
林长晔笑着拱手道:“回王上,连同老幼妇孺,共约五万人。”
段知书惊讶道:“想不到渤海国竟如此慷慨,我国百姓一共才十万多人,一下子要增加这么多!”
林长晔笑道:“太多了?”
“啊!不多不多,”郑安雅忙道:“我国地广人稀,正愁人太少呢,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记得替我谢谢长卿。”
林长晔又神秘兮兮地对郑安雅说:“外臣这里还有一样好东西,是我王特地嘱咐我带给您的,王上要不猜一猜?”
郑安雅略加思索后,问道:“莫非是铜管?”
林长晔笑道:“正是,不知道你们要多少,王兄特地命人从孤竹国采买了一整套。”
祝惜颜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无缝铜管后一头扎进了实验场,好多天不曾出门,吃饭睡觉都在里面。起初曹君歌领着众人七手八脚地给她帮忙,但炼油设备必须做到每个接口都严丝合缝,旁人的手脚远不及祝惜颜稳当,第一次就因为泄露炸坏了三根管子和两个接头,心疼得祝惜颜直掉泪。后来,为了保证安全和质量,她不得不亲力亲为,曹君歌只能每日给她打下手,还把端饭菜给她。
第二次试验,油色偏深,祝惜颜认为是温度高了的缘故;第三次试验,油色正常,但出油量极少,后来查明是温度太低;第四次试验,出油后意外起火,被助手用砂子扑灭。直到第五次,她们终于炼出了一小瓶轻油。
“我做到了!我做到了!”祝惜颜高举着那一小瓶油喜极而泣,全然不顾自己散乱的头发和污迹斑斑的衣裳。曹谦揖得知后,带上两人与郑安雅报喜。
郑安雅仔细端详着面前的浅绿色小瓶,又打开盖子闻了一下,轻油的气味熏得她直皱眉。她指着瓶子问道:“这瓶子是琉璃做的?”
曹君歌道:“正是。”
郑安雅挑了挑眉道:“要用这么贵的瓶子装它?”
曹君歌道:“王上恕罪,臣等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轻油太容易挥发了,用普通的罐子装容易泄露,不但辛苦炼就的油会变少,还容易引发火灾。”
郑安雅道:“不能用瓷罐吗?”
曹君歌道:“现有的瓷罐口径比较大,没有合适的。如果定做一批,或许可以。”
郑安雅瞟了曹谦揖一眼,后者马上领会道:“这不难,臣这就着手去办。”
炼油成功后不久,高昌国君臣又为移民的事忙碌起来,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途经五六个国家,历史上从未有过,光是获取沿途各国的通关文书、保障百姓途中安全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好在须弥国、长乐国与渤海国素有交情,东域各国更是不在话下。不出三个月,各项事宜基本都妥了:移民会分成五批,第一批人数略少,约八千人,当年就能出发,他们大多是高昌国急需的铜铁、土木类工匠,以后每年一批,每批一万人至一万五千人不等,最后一批在五年内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