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一、原文释义:
辽阔无垠的大海之上,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清辉四溢。此时此刻,哪怕你我远隔天涯,却都能共同仰望这同一轮明月。有情之人心中埋怨这漫漫长夜,整夜难以入眠,满心满脑都是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熄灭蜡烛,是因为怜爱这满屋洒满的如水月光;披上外衣,才惊觉夜露已然浸湿了衣裳。可惜不能把这美好的月光双手捧满赠送给你,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寝室,期望能在梦中与你相会,共赴美好佳期。
二、诗篇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远离朝堂的纷争与喧嚣,身处异乡的他,在孤寂的夜晚,对月遥思,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月夜的宁静与美丽,抒发了对远方亲人那如丝如缕、绵绵无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眷恋之情。
三、赏析分享:
1.意境恢弘的开篇:诗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篇,这两句犹如一幅壮阔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意境雄浑开阔,气势磅礴恢宏。茫茫大海之上,明月破海而出,冉冉升腾,其景壮美绝伦,令人心驰神往。而“天涯共此时”则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将天各一方的人们在同一时刻通过这轮明月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亲切、既悠远又温暖的氛围。这一开篇,不仅瞬间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更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包容性,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引发了深深的共鸣。
2.细腻的相思描绘:“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笔触一转,由宏大的外景转向细腻的内心世界。一个“怨”字,生动地展现了相思之人因长夜漫漫、与亲人相聚无期而产生的幽怨之情。“竟夕”则强调了思念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整整一夜,思绪都被远方的亲人所占据,无法自拔。这种对相思之情的细腻刻画,如泣如诉,真挚动人,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煎熬和痛楚。
3.动作细节的传情:“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两句通过“灭烛”和“披衣”这两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动作细节,进一步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熄灭蜡烛,是因为那皎洁的月光已经足够明亮,也因为主人公对这纯净月光的无比怜爱;而披衣徘徊于户外,则让人感受到他对亲人思念之切,以至于不顾夜露的寒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孤寂身影和深深眷恋,更传递出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情感氛围,让人在细微之处体会到无尽的相思之苦。
4.无奈的情感抒发:“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的情感在此达到了高潮,却又带着无尽的无奈和惆怅。想要把这美好的月光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却深知这是无法实现的奢望,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令人心碎。于是,只能怀着满心的期待回到寝室,期望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以求得片刻的慰藉。这种无奈而又充满期待的情感表达,将诗人内心的纠结、渴望和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