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唯美 > 大唐天将军 > 第一百七十四章 斩赞普者封异姓王,十面埋伏

第一百七十四章 斩赞普者封异姓王,十面埋伏(1 / 2)

与僚属确认辎重、后勤,李瑄将心放下。

    这些是胜战的基础。

    当全军士兵得知每人都可获得一斤以上的美酒后,一个个激动的手舞足蹈。

    从未有一个将领,会如此赏赐普通士卒。

    李瑄定下的军规虽然严厉,豪放的士卒,觉得勇士当履行这样的军规。

    但李瑄的奖赏又极为大方,每次战斗后,都能向朝廷申请大把大把的钱财、绢帛。

    节度使府库也会出绢钱赏赐立功的士卒。

    士卒们听说李瑄在长安惩治“奸臣王鉷”的故事。

    王鉷对军人家庭的行径,让士卒们恨之入骨,将其贬走大快人心。

    哪怕一名新入伍的小士卒,也以成为李瑄的麾下为荣。

    现士卒们士气高昂,都有必胜的信心。

    因为他们的主帅是神威无双的李瑄。

    接下来四日,李瑄在河西、陇右诸军营地巡视诸军,鼓舞士气。

    他不顾身份,与小兵交谈,嘘寒问暖。

    李瑄又亲自检查每一军的兵库、箭矢。

    同时,河西、陇右的僚属、地方官吏也在准备行军事宜。

    湟水城十分忙碌,到处都能看到官吏和军士。

    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李帅要对吐蕃用兵。

如果此战收复石堡城,他们在河湟的土地将得到解放。

    许多百姓都是从赤岭前方的沃野乡里,逃难到湟水和鄯州。

    暴露在吐蕃的铁骑下,那里的土地根本无法耕种。

    为此,一些百姓主动参与搬运粮草的行动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妇女老人,在家中祈祷唐军能获得大胜。

    ……

    在出发的前一天清晨,李瑄召集所有军使、副使、中低级将领,进行议事。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李瑄抄袭一首《塞下曲七绝》来激励士气。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瑄从不会摘抄“久戍思归”带着幽怨的伤感诗歌,更不会弄出“厌战求和”更为消极的篇章。

    此诗表达将士为国应该像马援一样马革裹尸而还,不需要像班超一样,活着回玉门关。

    不仅要全歼敌人,还要驻守边疆,让敌人不敢来侵犯。

    虽然将领们没什么文化,但从诗中的几个典故,听得热血沸腾。

    连高适、岑参这样的边塞诗高手,都觉得李瑄的诗歌激昂,可以鼓舞士气。

    “吐蕃屡犯我疆土,今时已不可忍让。奉圣人之命,讨伐吐蕃,收复九曲。纵天寒地冻,亦不可退缩……”

    一首诗后,李瑄开始向将领们宣读出征的事宜。

并将李隆基的《讨吐蕃制》告诉诸将领。

    “吐蕃小丑,频年犯塞,坏我城镇,虏我边人”李隆基用几乎大骂的言语,称呼吐蕃,可见对妹夫尺带珠丹的恨意。

    在诏书最后,李隆基大笔一挥,许下了重赏:“其河西、陇右、安西、剑南等军,节度将士以下,有能斩获吐蕃赞普者,封异姓王;斩获大将军者,授大将军;获次以下者,节级授将军中郎将。不限白身官资,一例酬赏;速令布告,咸使闻知!”

    此诏书一出,李隆基必然会信守承诺,哪怕是在军中“戴罪立功”的囚犯,只要能斩杀尺带珠丹,也可以被封为“郡王”。

    但这样的可能性太小,尺带珠丹毕竟也是在位数十年的一代雄主。

    上一次来到九曲青海,可是足足率领四十万兵马。

    这些话让在场上百名将领,心潮澎湃。

    “哪怕没获得这种功勋,也不必过多在意。只要在杀敌、陷阵、先登、搴旗、护卫、战术、救助等获得功勋,本帅会一一核准,封赏,哪怕是小卒,也可为衙将、郎将。尔等将领,封中郎将、将军、大将军,也会在此次契机之中。”

    李瑄作为主帅,向将领们承诺道。

    毕竟李隆基的赏赐太过玄幻,对军中的赏罚,还要看节度使。

    “我等必效死命,将吐蕃驱逐……”

    将领们齐声应李瑄。

    “此战,我军分为三個战场。我已举陇右都知兵马使高将军为河陇讨击副大使。当我们拔除赤岭上除石堡城以外的吐蕃据点后,高将军与安将军一起率领安人军、河源军、镇西军、白水军、漠门军、威戎军、大斗军、玉门军、豆卢军、墨离军、宁寇军、建康军、绥和守捉、以及赤水军的步兵,共七万余士卒,挺近赤岭东山口,其中抽调三千弓手,两千弩手,五千步兵。其余横列在距离石堡城三十里的鸡心谷布阵防御。”

    “我军入鸡心谷排兵布阵,吐蕃一定会认为我军在进攻石堡城,必会倾尽全力,攻破我军所布置的大军,解石堡城之围。”

    “由河陇讨击副大使李广琛和赤水军副使率领轻骑、精骑、重骑,共一万七千余,河西回纥、思结、契苾、浑、羌等部率领一万骑跟随指派。鸡心谷开战之时,率骑过湟水至青海边缘,具体事宜,明日本帅会亲自交待。”

    “此战本帅率领七千吐谷浑步兵,积石军和临洮军,突袭九曲之地……”

    李瑄这才正式向诸军下达战略,每一方士兵都可参加战斗。

    但理论上,赤水军骑兵所承担的任务较轻,他们只是携带李瑄的大纛,“威慑而不主动求战”。

如果完成战略,自然是少不了他们的军功。

    诸将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知道自己的任务。

    哪怕是鸡心谷的将士,也觉得压力巨大。

    因为如果赤岭的东山口较为宽广,并非易守难攻。

    而且还有许多分岔。

    正真的要塞是石堡城。

    鸡心谷,正好可以避免吐蕃援军从东山口的岔道入河湟。

    但是在鸡心谷的布防太大,虽然崎岖不平,但最窄的地方,也要布防数里。

    崎岖的地方,可以少放点兵马,平坦的地方,要用重兵把守。

    李瑄要让吐蕃“两眼一抹黑”,不知道石堡城是否被攻破。

    然后又不得不将大量骑兵布防在青海。

    最终,在九曲,给吐蕃致命一击。

    “只要拿下赤岭上的十几个据点,把守住鸡心谷,石堡城便会成为孤城。”

    “明日,大斗军骑兵作为先头部队,急行军至鸡心谷,其余军骑兵紧接着赶去。在此之前,诸军必须挑选骁锐,拿下赤岭上的所有吐蕃戍堡。”

    “吐蕃有三大戍堡,为红岩堡、长堡、鹰山堡,此三堡最临河湟,每一堡中都有三百到五百的吐蕃士卒,上百匹战马。大唐境内许多吐蕃探马,都出自这三堡。”

    “其余十三堡皆是数十到百人之间。这些戍堡都是通过险要的小路而通过,不可大规模行军。”

    “诸位要挑选哪里攻克这些戍堡?”

李瑄让将领们看着地图,各自选精锐将这些戍堡拿下。

    相比于石堡城,这些戍堡容易进攻许多,且兵力少。

    正式因为石堡城,这些戍堡才能长存。

    如果攻不下石堡城,哪怕拿下这些戍堡,也会很快失去。

    但李瑄的战略目的,就是阻止吐蕃翻越赤岭的一切道路。

    “启禀李帅,末将将点神射手、强弩手和铁甲,进攻红岩堡。”荔非元礼向李瑄请命。

    “可!为保证兵力,最少用一千以上的精锐围攻,红岩堡扼守西山口,规模不小,强弩带上三百架。”

    李瑄应允。

    “启禀李帅,末将进攻长堡。”

    “启禀李帅,末将进攻鹰山堡。”

    荔非守瑜和安重璋也各领一大堡。

    “二位将军辛苦!长堡兵力少且城矮,容易进攻。但鹰山堡扼守赤岭东北山口,需要和进攻红岩堡一样布置兵力。”

    李瑄也同意他们的请求。

    对付这种小堡垒最有效的办法是强弩、神射手压制,铁甲强攻。

    就好比石堡城,历史已经证明,只要半个月时间,日夜不停的进攻,总能将其内守军消磨。

    就是怕吐蕃援军支援。

    而那些建立在崇山峻岭的戍堡,没有宽阔的道路提供支援条件。

    随后,其他主将也愿意率领精锐突袭吐蕃的小戍堡。

“拿下吐蕃诸戍堡后,留在赤岭东山口的三千弓箭手,两千弩手,五千步兵,在这些险要山口埋伏,特别是能容纳军队通行的东北山口、西山口,让吐蕃不敢贸然派人越过赤岭。”

    李瑄向麾下下令。

    抽调一万人,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太能影响全局。

    这么做,是害怕吐蕃出奇兵,从比较窄小的山口通过,类似的例子以前唐军用过,吐蕃也用过。

    这样的山口,也是最容易埋伏的,唐军要防范于未然。

    “遵命!”

    诸将领命。

    “诸位还有异议吗?”

    李瑄问在场诸将领。

    “启禀李帅,今日清晨末将军营前出现七彩祥云,那祥云陡化为一条神龙,在天空中翱翔,翻云覆雨,不知这是什么征兆?”

    就在这时,绥和守捉使高锴起身向李瑄拱手。

    他竟然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题外话。

最新小说: 大明:朕登基以后 [综英美]第二人生在哥谭 花都神医陈轩 入狱五年后,全家跪求我原谅 今天开始当圣斗士 逆天改命 我在武侠诸天有旁白 您有新的杀了么订单,请及时接单 日久生情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