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西山印刷厂。
一块块金属活字经过排列以后,被整合成用于印刷的模板,随后再被刊印报纸。
捧着新鲜出炉的报纸,朱祁钰、王文和商辂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由于发现了铜矿,印刷厂采用的是铜活字印刷,这样可以大大地延长字模的使用寿命。
北宋年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古代印刷技艺便逐渐推向巅峰。
宋朝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却没有普及使用,仍然以雕版印刷术为主。
但随着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元代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朝中期则用上了金属活字。
金属活字的优势很大,它可以经历多次雕刻,只要印刷工人熟练,一天可以刊印上千份。
可千万别小看这个数量,要知道古代刊印书籍十分困难,千份的数量已是实属不易。
而为了刊印足够的数量,朱祁钰调取大批人手,争取在休沐结束之前刊印两期报纸。
看着眼前大小不一的金属字模,商辂一脸惊叹道:“陛下,您这是将活字印刷术提升了一个档次呀!”
在以前,为了方便印刷书籍,一般都是很古板的制作出大小一致的字模,随后进行印刷。
而朱祁钰制作出这些大小不一的字模,最后拼凑成版以后,却让上面的内容显得更有层次。
朱祁钰闻言笑了笑,说道:“报纸并非是普通书籍,自然要用不同的字体,以便分清主次内容。”
对于大明日报,朱祁钰并不是将它看成输出政令和宣传自己的一种简单手段。
作为一份报纸,它必须得具备可读性,这样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看着手中的报纸,商辂感兴趣地追问道:“陛下,所以您就将报纸分成主要新闻和奇闻趣事板块吗?”
朱祁钰点头回道:“当然了,百姓们肯定会关注国家政策,但一些趣味内容反而能增添销量。”
对于报纸的构想,朱祁钰最初只是想把它变成宣传的工具,等到后续再放开来售卖。
但很快,朱祁钰便推翻了这个想法,报纸既然具备了商品属性,那何不一开始就直接贩卖呢?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讨论国家大事已经能让他们感到十分心动。
如果再加上聊八卦的属性,那将是绝杀,销量肯定会蹭蹭地往上涨。
关于报纸的售价,朱祁钰定下了三文钱一份,与一斤煤炭的价格相同。
自从京畿百姓有了无烟煤以后,取暖那一部分的花费大大削减,余钱应该还有不少。
所以朱祁钰才敢放心定价三文钱一份,这样销量上去以后又会是一笔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