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的西单北大街上,有一家包子铺。
这个包子铺并不大,就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早餐店差不多,可能还更小一点。
店里就放了3张桌子。
但包子铺的生意非常好,除了店里座无虚席,门口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争先恐后的买肉包子。
食客们还不停的议论着:
“这家店的包子虽然看着不怎么样,但味道特别好,比别家的都香。”
“是啊,我就是听说这家好吃,特意过来排队的,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
排在后面的人都担心买不到包子,因为老板还限量供应。
火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网红店。
这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美食文吧,老板天赋异禀,有个满级的美食系统啥的?让顾客争抢着要买他的包子?
还真不是,这可是真人真事。
这家包子铺的老板姓逢,40来岁,大家都喊他逢掌柜。
据说这逢掌柜做的肉包子,肉质无比鲜美,鲜香可口,让人吃了流连忘返。
那这逢掌柜是有什么秘方吗?
对,他有秘方。
而且,他的秘方还是不久前才得到的。
其实,在他得到这个秘方之前,他包子铺的生意并不好。
当时的西单大街,属于北京人流量很高的街道。
按说店铺开在这种地方,生意怎么都不会差。
但老逢以前每天只能卖出去百来个包子。
有时候就几十个。
在西单,这个销量真的算不上好。
那个年代物价也低,一个肉包也就几毛钱,除去成本,老逢一个包子可能就挣几分钱。
所以100个包子,也就几块。
当然,那时候人们的工资普遍不高,一个月几十块。
老逢一个月挣的,也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工资。
养活自己当然是没问题,实在不行,他还可以吃自己做的包子。
但要发财,可就别想了。
其实老逢以前做的包子,味道也不算很差。
他打馅的手艺一流,所以肉馅味道还是很香的。
他欠缺的是发面的手艺。
面发的好不好,全凭运气,有时候做的包子,包子皮还会有点发酸。
即使没有酸味,那包子的外观看着也不咋滴,反正引不起顾客的食欲。
以前买包子的人,都是贪图方便,正好上班路上经过了,没吃早饭那种,顺便就买两个包子填填肚子。
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回头客。
有时候就是附近的街坊,因为离得近,过来买几个。
这包子铺就那么不咸不淡的开了好几年,突然有一天,生意就火了。
那天老逢做的包子,一蒸好就香气四溢,引来了好多路人。
买了尝过之后,大家都说好吃的不得了,这时候,也不在乎包子不好看了,也不在乎面皮发酸了。
总之,肉馅的香味完全打败了其他的不足。
从那天开始,回头客越来越多,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顾客。
以前是包子卖不掉,后来是包子不够卖。
要说不够卖,老逢多做几个不就好了?
不行,为啥?
因为他原材料有限。
他的肉馅,可是独家秘方。
这事,老逢也犯愁,他每天都在想一件事,去哪弄更多的原料来。
顾客买包子,老逢装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