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周亚夫赏赐玉席后,王娡就急匆匆去廷尉府提了汲黯,赶赴洛阳。
临行前,王娡对刘小猪千叮万嘱。
“彻儿,哀家真不放心留你独自在京城……”王娡忧心忡忡,“南越战事未了,腊月又至……改正朔、易服色,以正月为岁首,当昭示天下,普天同庆。首年改正朔,必隆重庆典。朝中诸臣,哀家已安排妥当。遇事多与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商议。御史大夫郅都去河南郡,至今无有消息……”王娡重重叹息,“事有蹊跷,哀家必要亲往查实!”
“南越战事,山长水远,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只能放手,让将士去搏。若想取之,必先予之。传旨各部,以军功封侯,封邑食禄加倍!”王娡盯着儿子,“若有捷报传回,即刻封官加爵,万不可学西楚霸王,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出自韩信对项羽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说:项王待人,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温和。见手下将士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将士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舍得封……不舍得……不舍得……
懂了啵?就是说项羽这个人,只能给予部下像妇女那种好处:很温柔,为你哭泣,照顾你吃喝……但部下真正希望的是:获得封赏,封官赐爵……但是项羽却不封!印信在手里都盘包浆了,棱角都磨没了,还是舍不得给下属。
谁不是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坦率的说,大家聚在一起都是为了荣华富贵,而项羽似乎违反了这个共识。
老子冒着全家死光光的风险,跟着你造反,难道是为了大拇指一赞:阁下乃真英雄也!然后归隐山林?别怪兄弟们不客气了,拜拜咯!
项羽这个人只能给予下属“像妇女一般的好处”,而不是作为豪杰统帅该给属下的那种封官赐爵的好处。所以项羽的“妇人之仁”,留不住人才。
后人以为,项羽怀“妇人之仁”,是鸿门宴,未按范增设计,杀死刘邦,以致最终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鸿门宴是一场局,关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场局,局中人是项羽和刘邦,也是范增和樊哙,但是在他们背后,项羽真正对垒的对手却不在此局中。
“楚虽三户,反秦必楚”。项梁、项羽叔侄为楚国贵族。为巩固其地位与合法性,掌握实权后的项梁,采用了范增的计策,拥立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怀王。
本身怀王并不具有实权,只是个吉祥物,作为一种象征,对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起到号召性作用。然而项梁被章邯杀死,使得局势出现了重大转变。
楚怀王此时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觉和手腕,果断从盱台到彭城,派手下宋义,接管了项羽、吕臣的军队。此举彻底掌控了军权,进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反秦联盟的最高领袖,得到大大小小各路反秦势力的投靠。
自怀王掌握实权以来,楚军便在实际上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怀王阵营、一个是项氏阵营,而在二者的背后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冲突。
怀王作为旧贵族的代表,代表的战国时期旧有的七国格局;项羽虽然也是旧贵族,但更是新兴军功阶层的代表,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旧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二者的冲突直接表现在怀王之约中。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
秦末之势,六国纷纷复立,然而对于灭秦之后的天下局势,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怀王之约在实际上确认了七国秩序:即关东仍保留旧有秩序,由六国后裔继续称王。唯有关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关者为关中王。
怀王及亲信,因项羽襄阳屠城过于残忍,派项羽去巨鹿迎敌牵制秦军,使得刘邦乘机先入关中。其实二者已经达成了政治交易:刘邦归顺怀王阵营,怀王则给予刘邦唯一一个因功封王的机会。
这也就意味着,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的项羽,只能屈就楚国为臣,几乎完全失去了封王的可能。这让项羽对怀王深怀愤恨。
项羽和怀王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是杀宋义、夺兵权,籍此取得巨鹿之战大胜,让楚怀王不得不承认他的军功统帅地位。
巨鹿之战后、灭秦前,项羽立杀叔仇人章邯为雍王。项羽通过这一举动告知各路诸侯:他宣布怀王之约作废!诸位皆可封王!至此,项羽自立军功领袖身份,称霸天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而鸿门宴,是项羽与怀王的最后博弈。此时的刘邦,既是怀王手中最后一张牌,也是怀王之约的关键人物。刘邦此时的选择,对于楚军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继续支持怀王,以谋取关中王的地位,还是彻底放弃这一念想,投靠项羽以获得最大的好处?最终,刘邦选择了后者。
在鸿门宴一开始,刘邦对项羽称臣,表示退出关中拱手相让时,对于项羽而言,鸿门宴已经结束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刘邦抛弃了怀王选择了自己,怀王彻底输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在给周亚夫赏赐玉席后,王娡就急匆匆去廷尉府提了汲黯,赶赴洛阳。
临行前,王娡对刘小猪千叮万嘱。
“彻儿,哀家真不放心留你独自在京城……”王娡忧心忡忡,“南越战事未了,腊月又至……改正朔、易服色,以正月为岁首,当昭示天下,普天同庆。首年改正朔,必隆重庆典。朝中诸臣,哀家已安排妥当。遇事多与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商议。御史大夫郅都去河南郡,至今无有消息……”王娡重重叹息,“事有蹊跷,哀家必要亲往查实!”
“南越战事,山长水远,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只能放手,让将士去搏。若想取之,必先予之。传旨各部,以军功封侯,封邑食禄加倍!”王娡盯着儿子,“若有捷报传回,即刻封官加爵,万不可学西楚霸王,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出自韩信对项羽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说:项王待人,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温和。见手下将士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将士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舍得封……不舍得……不舍得……
懂了啵?就是说项羽这个人,只能给予部下像妇女那种好处:很温柔,为你哭泣,照顾你吃喝……但部下真正希望的是:获得封赏,封官赐爵……但是项羽却不封!印信在手里都盘包浆了,棱角都磨没了,还是舍不得给下属。
谁不是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坦率的说,大家聚在一起都是为了荣华富贵,而项羽似乎违反了这个共识。
老子冒着全家死光光的风险,跟着你造反,难道是为了大拇指一赞:阁下乃真英雄也!然后归隐山林?别怪兄弟们不客气了,拜拜咯!
项羽这个人只能给予下属“像妇女一般的好处”,而不是作为豪杰统帅该给属下的那种封官赐爵的好处。所以项羽的“妇人之仁”,留不住人才。
后人以为,项羽怀“妇人之仁”,是鸿门宴,未按范增设计,杀死刘邦,以致最终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鸿门宴是一场局,关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场局,局中人是项羽和刘邦,也是范增和樊哙,但是在他们背后,项羽真正对垒的对手却不在此局中。
“楚虽三户,反秦必楚”。项梁、项羽叔侄为楚国贵族。为巩固其地位与合法性,掌握实权后的项梁,采用了范增的计策,拥立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怀王。
本身怀王并不具有实权,只是个吉祥物,作为一种象征,对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起到号召性作用。然而项梁被章邯杀死,使得局势出现了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