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都市 > 娱乐大亨传说 > 第六章 邵氏清水湾片场

第六章 邵氏清水湾片场(1 / 2)

潘樱紫一边驾驶着她那辆福特小轿车,带着梁锦灵去邵氏清水湾片场,一边在路上跟梁锦灵讲解邵氏电影公司。

邵氏清水湾片场位于清水湾半岛,半岛上都是荒山野岭,整个半岛包围着东面前后两个海湾即清水湾(海湾)和大庙湾,西边是佛堂洲岛和将军澳水域,清水湾半岛将东面的牛尾海与西面的将军澳水域分隔。

后世清水湾半岛与佛堂洲岛之间的将军澳堆填区,还没有堆填出来,还是一遍大海(将军澳水域),后世坐落在将军澳堆填区,邻近清水湾邵氏片场的无线电视城片场,还没个影子呢,无线电视台也没有搬来将军澳堆填区,还在广播道。

清水湾半岛南边是佛堂角(小半岛),佛堂角隔着佛堂门(水道)对面是东龙岛,东龙岛是荒岛,被台风刮得连树都没有一根。佛堂角和东龙岛上面有明清时期留下来的炮台,这里的炮台16世纪-19世纪都曾经跟西班牙、荷兰、英国的舰队大战过。

清水湾半岛向西北远望就是九龙半岛,向西远望是维多利亚港,向西南远望就是香港岛,北面连接着的新界西贡和清水湾郊野公园。清水湾半岛的荒山每年夏天为维多利亚港挡住了十级台风,也导致山上不适宜人居住,受台风影响清水湾半岛的港口也不堪用。

1957年,当时在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的邵仁枚与邵奕夫回港,着手在香港发展制片业务。当时的邵奕夫为打开市场缺口,倾向发展拍摄大型题材电影,但苦于没有自己的片场,一直不得不租用“坚成片场”。

而当时香港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电影公司、由陆运涛掌舵的“国泰机构”旗下的“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和李祖永的“永华片场”(后来嘉禾被租用,改名叫斧山道片场,1998年被李家卖给香港政府,盖起商品房了)已合并为“电影懋业公司”,并引入当时先进的彩色电影摄制技术拍片及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进行片厂管理,风头一时无两。于是,邵奕夫计划筹建邵氏影城。

随后,邵奕夫开展主持电影制作的第一个大动作,斥数百万巨资买下清水湾一块65万平呎的地皮,开山填海,兴建邵氏影城。邵奕夫初到香港就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豪爽做派,让当时香港的电影人也为止咋舌。针对“电懋”的优势,曾经在新加坡游乐场工作过的邵奕夫的对策是典型的游乐场思维。他提出,邵氏必须要“大”:建大厂、拍大片、挣大钱。

1958年,邵奕夫宣布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当时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由于时装片无法拍大,邵奕夫就拍古装片。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维下出厂的。

1961年12月6日,邵氏片场一期落成并正式启用,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近1000亩);1964年,邵氏影城全面落成时,建有6个独立的摄影棚,2条布景街道;1967年的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12个。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同时前山后山还建了无数街道、城墙、吊桥、堡垒。在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邵奕夫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内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致力发展有声电影的邵逸夫,特别为邵氏片场的硬件设施花下重金。他从美国重金先进电影器材,全面提升邵氏影片的画面音响,并使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彩色宽银幕技术,叫做“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为香港首创。香港从黑白电影普及到伊思曼七彩电影、从普通银幕普及到“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都是在邵氏的引进下完成的。

4万到4万8千尺;接顶等拍摄特技需要的设备,都有单独的人和车间安排;拍摄古装片需要的服装、刀剑,历朝历代配备齐全。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

在生产流程上,邵氏制片有着一套有效的方式,保证影片的产量和质量。首先是引进配音组,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只念“ABCD……1234”,加快拍片速度,拍完之后由配音组统一配声效和对白,这也有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在配音这一点上,以后80年代-21世纪的港产片都比不上60-70年代的邵氏电影。

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邵氏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提供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提供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500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

邵氏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80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120天到200天。

导演演员方面,邵奕夫则相继聘请了张彻、李翰翔、楚源、井上梅次、林黛等,也培养了姜大为、狄陇、陈冠泰、刘永等明星。而1967年垄断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施行“捧明星制度”。即公司内开设演员培训班,从社会上招收年轻人进行培训,如果发现新人具有发展潜力,就签订长达五年的合约,在工资和接片方面控制演员,把新人捧为明星,例如当年邵氏最红的女星凌波就曾两次签约。

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邵氏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以流水作业形式发展出影片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独立包办的运营结构,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权统一由邵逸夫负责,邵逸夫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大制片厂制度”。邵逸夫通过邵氏片场的建立,成功创立了香港电影制作规范。

在车上潘樱紫向梁锦灵轻声说:“啊灵,你现在邵氏跑跑龙套,在邵氏宿舍先住着先,你长期住我哪里毕竟不方便,到时候要是有机会的,我就推荐你加入邵氏的演员培训班,你长得那么帅,将来肯定会被邵氏电影公司捧为大明星的。”

最新小说: 道爷我成了,三花聚顶!嗯? 狂医出山 天下第一狱 都市狂龙医仙 妙手仙医 官场:从退伍军人走上权力之路 权色仕途 都市之最强狂兵(又名:都市狂枭) 寒门崛起 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