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好!”他刚到热线部,便有热线部的负责人田璐和他打招呼。
“你们忙吧,我就是来看看,有多少读者电话反应的是关于我版面的问题。”王中岳笑眯眯的回应着。
“王老师,刚一上班,已经接了十来个关于你那‘大河副刊’的电话了,说的都是关于你版面上那个‘笑悟人生’专栏的事情。”田璐说道。
“哦?这才上班没多大会呀,就十多个电话了?都说的什么啊?”王中岳眉毛一挑,问道。
“都在本子上记录着呢,王老师你自己看看吧。”田璐递过来一个记录本。
王中岳接过来看。
第一条读者来电的留言便是:“真是想不通!放着省内那么多有实力的作家你们不去扶持,偏偏要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十三岁孩子开专栏,这是有病吧?”来电者为张先生,备注本报老读者。
王中岳皱起了眉头。
他最烦的就是这种只拿细枝末叶问题说事的人。
说不定对方压根就没看文章,只看了一眼作者是个十三岁的孩子,然后就开始打电话发飙。
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文学爱好者,甚至有可能是已经步入文学门槛的作协会员。
他再看第二条来电内容:“真是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十三岁的孩子写的,真的是写得太成熟了,大有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风采,写得很深刻,文章最后的结论发人深省。”
这是一条好评。
打来电话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本报热心读者。
看了这条评论,王中岳的心情舒展了一些。
这么一条条的往下看,来电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肯定和表扬的,都认为冯超这专栏文章写得好,让人看了惊艳感叹,绝对是难得的好文章。
而在王中岳看来电记录的时候,接线员还在陆续接到读者来电。
仍然是大多数都是关于冯超这个专栏的。
“王老师,再有来电,不如您接一个,跟读者深入沟通一番,怎样?”田璐这时说道。
“没问题!我可以自己来接热线。”王中岳笑道。
于是,下一个热线打进来,当对方表明是打算就冯超的专栏发表意见的时候,王中岳亲自接了这个电话。
“您好,我是‘大河副刊’责编王中岳,请问,您有什么问题要反映?”王中岳笑着问道。
“您好,王老师!看到今天贵报推出的那个13岁孩子的专栏,我很激动,我认为,他写得非常好,13岁的孩子能把文章写到这份上,让我这个写了快二十年的人惭愧不已,他的思路真的是太开阔了,他的文章主题真的是太有现实意义了,我认为王老师您为当今文坛开了一种新风气,咱们国家的文学要想发展,就必须得摒弃掉原来的那种按资格按地位按关系发稿的不良风气,以文章的质量来论英雄!这才是最正确的办刊办报思路!”来电的读者激动地说。
“谢谢您的来电,谢谢您的肯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以高质量严要求把控晚报的用稿,请您放心!”王中岳笑着说道。
“王老师,我看过报道冯超同学事迹的新闻,他真的是太了不起了,一个农村孩子,能靠着自己的勤奋,走到这一步,真的是太不容易!咱们整个南河省,像他这样的少年文学天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我认为,南河晚报做得很对,对这样出类拔萃的文学天才,就该大力度培养和扶持,将来他才会更迅速地成长为真正的大作家,为咱们省争光!我想请问,冯超的这个专栏一周刊发几篇?”读者又激昂地说了许多话。
“冯超的确是才华惊人,我们这么倾斜资源对他进行培养,也是希望能为本省培养一个文学大家来着。目前,我们的打算是每周为冯超刊发一篇专栏文章。”王中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