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很明显,那就是雅琦想要到北方来,李振华也同意,他们两口子看上了山东黄河口南边的那块不毛之地,准备以后到那里长住,也便于以后向太后尽孝道。太后看了一下皇上,光绪皇上倒是同意,给了他算作是嫁妆算了,可是太后却想了很多,李振华要是到北方来,倒是有好处,便于管他了,可是他来了那要是南方有事,再让他去是不是好使?他的兵是很能打的,他也是很能用兵的,要是来了北方,他再带着大批的兵过来,可就有些不安稳,可是要是他以后每年能向朝庭进上几万两银子的粮食也是不错的。于是太后决定第二天的早朝时问一下大臣们,听一下他们的意见,然后再作定夺。
第二天早朝,太后把雅琦格格的信让太监给读了一下,众大臣们开始议论起来,首先进行反对的就是翁同和,现在的他根本就不管这事好与坏了,只要是你李振华提出的我就反对,他以李振华身为云南将军为名反对他到北方来。
但是有些人却是执欢迎的态度,海军总办大臣庆亲王奕劻,兵部尚书孙毓汶就是这一部分人。他的意思是:那里反正也是不毛之地,就是给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在那里生活的,肯定是要到北京来,那就不如让他们回来,让格格平时多给太后尽一些孝道,也是好的,另外李振华要是到了北方不也好管理了吗。
李振华回京以后可以帮助训练一下我们的新军,帮助开发一下武器,这都是对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好处的事情,是不应该反对的。
但是朝堂上翁同和争执的很历害,他死咬住了云南将军不可离开的话不放,说是李振华在南方有一套,但是到了北方他就不一定行了,他是说要黄河口的地方,说了要给朝庭银子,但是万一他的生产不行,不是要让额驸为难吗?
虽然翁同和在扯着嗓子和别人狡辩,可是就连他自己阵营的人,也就是那些“清流”们,也都在小声地说:“还嚷嚷什么呀,不见连圣旨都没说,不让他出云南、广西吗,那就是让他随便了,愿意上哪儿就去哪儿了。”
朝堂上争的不可开交,这让太后很是不满意,她回来以后,想起了她的小叔子恭亲王,于是她把雅琦的信给他送过去了,她想听一下他的意见。
没想到恭亲王马上就回信了,他说此是国家之事,自己是赋闲之人不好多说,但是他带来的口信是让太后听一下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意见。
太后心中说道,你这是不说话吗?让我去问李鸿章,那李鸿章有个不愿意嘛,他恨不能马上见到那个李振华呢。
圣上的旨意到了天津,李鸿章看了以后,他没有犹豫,马上就对太后和皇上说了几点意见,意思是李振华到山东的好处。
一、李振华在云南是天高皇帝远不好管理,他要是到北方来了,不就好管理了吗?其二、既然可以使国库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三、李振华要在山东种地,可以使北洋水师的侧翼有了良好的保障,因为他是一个懂军事的人,不会对国家不利的。根据以上几点,对于李振华的要求要尽可能的满足他,可以让他五年内不拿粮食,等到他有了收成以后再和他要。李鸿章冠冕堂皇的三条理由,唯独没有说出他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如果有了他在山东,自己的威海就会安全多了,要知道那里与日本可是一衣带水的啊。
看了李鸿章的奏折,太后心中说道:“那个李中堂看问题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啊,他的说法应该是最好的了。”
于是太后和皇上决定,马上颁旨:“……对于额驸和格格所要求黄河口土地之事,照准,让额驸在五年内可以不用上交银子,待以后有了收成,再作商议,格格和额驸现在也可以在京城居住,也可以在云南居住。”他们没有提山东,因为他们觉得李振华是不会在山东那块不毛之地居住的。